最终,欧盟还是动手了。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公告称,将对吉利控股、上汽集团、比亚迪汽车等三家中国企业征收额外的“反补贴税”,其具体增收税率分别为20%、17.4%和38.1%,而其他未被点名的中国车企也将会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对此,欧盟方面表示:“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该方案将于7月4日起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本次欧盟的关税大棒几乎砸在了所有中国车企的身上,除非中国车企有所妥协,否则大概率会遭受到制裁。对于这种破坏市场公平性的做法,中国外交部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诸多官方部门也集体发声,表示对欧盟的做法极其失望。

而在次政策落地之前,包括宝马、奔驰等多家欧洲豪门车企也都表达了对“制裁中国车企”这件事上的反对。在他们看来,制裁中国并不会提振当前低迷的欧洲汽车工业,反而容易引起中方的反制裁,从而影响欧洲企业的在华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中国车企到底在欧洲做了什么“错事”,引得欧洲政府如此激进地想要杀死中国汽车呢?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近几年的突飞猛进,其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更是进一步压低了中国电动车的制造成本,而由于欧洲政府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是滞后于中国的,所以欧洲自然也希望通过大量的政策“补贴”来刺激本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但这也让中国车企获得了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着更低的价格,更优秀的品质,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并取得销量上的突破。于是,欧洲政客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中国车企不仅吃到了欧洲政府给出的补贴福利,还逐步壮大,压缩了欧洲车企的生存空间。

在去年9月举行的欧洲议会的年度演讲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表示,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理由是:中国汽车企业得到了国家的巨额补贴,从而得以压低出口价格,构成了对于欧洲本土汽车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说白了就是,正常竞争打不过,所以只能用更加流氓的手段。这种通过政策干预,强行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方式,明显有悖于西方所长期宣扬的“公平自由原则”。

不过欧盟这一招,也属于杀敌1000,自损800的做法。

首先就是,提高关税并不会完全杀死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毕竟部分中国品牌在国外的声誉已经打响,即便是增加了关税,部分消费者还是会选购中国的电动车,大不了就是卖得贵一点,但以目前中国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成本优势对其进行内化。

其次就是中国车企减少了对欧洲的投资,撤掉工厂和生产线,意味着当地的汽车工人以及相关从业者会失去一部分的工作机会,这对于欧洲社会的稳定来说,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就是宝马奔驰所担忧的一点,一旦中国政府对欧洲车企采取反制裁,那么欧洲很大一部分车企,都将失去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对于整个欧洲汽车工业来说都不是好事。

欧盟自然清楚这些利弊,所以他们目前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希望在政策上给中国施压,以寻求短期内的“对华产业优势”,赢得一些喘息机会,只不过以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来说,中国车企完全可以在没有欧洲的情况下保持不错的盈利,所以欧盟的制裁,更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