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城市发展最大的动能。6月20日,西海岸新区举行“奋进西海岸”招才引智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新区获批设立十年来,在招才引智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

获批设立以来,西海岸新区在构筑人才政策体系、建设高能级聚才平台、深化校城融合发展、优化人才生态等方面持续开拓创新,人才总量从36万增长到84万,全区人才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4.6%增至31.3%,占青岛市人才总量的比重由25%增至30.2%,人才总量稳居全市首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新区获评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山东省人才改革试验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聚焦人才强区

做好系统谋篇布局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责任体系,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打造成“一把手”工程。

针对解决人才政策集成度不够、人才工作力量分散等问题,新区组建招才中心,以统筹全区人才工作为中心,突出招才引智、创新创业、校城融合三个重点,着力构建起“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新区人才考核连续9年全市领跑。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人才”的工作思路,2020年组建成立全省首家区级人才集团——青岛西海岸人才生态产业集团,重点开展人才招聘引进、产才创新服务、人才双创投资、人才培育测评、人才园区运营等核心业务,形成“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为人才发展精准赋能。

立足创新发展

布局建设聚才平台

紧扣产业发展脉搏,布局建设高能级聚才平台,放大科技、人才、金融、信息、政策等创新要素集成效应,引导各类人才加速向新区集聚。

成立全国首个以服务黄河战略为主题的黄河流域人才协同创新中心,支持沿黄流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在新区设立人才创新(研发)中心,首批签约11个项目,集聚海外人才和硕博创新人才百余人。引建一批创新资源集中的“大院大所”,“仲华”热物理试验大科学装置、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新区,引领人才创新发展。目前,新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88家。

加强赛会合作平台建设,成功争取到“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这一省级重点人才活动永久落户新区。实践“以赛引才”模式,围绕新区产业延链、补链需求,举办中国(青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青启未来·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新锐青岛·全球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面向全球选拔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优质项目,为落地项目全方位跟踪服务,42个获奖项目在新区落地转化。打造“琅琊荟”系列榜单,汇聚1500余名医疗专家人才,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医学创新峰会,发布《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为国内医学成果转化提供最权威的行业标准。

积极组建智库校友平台,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空天海装备、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等产业链,组建由两院院士、500强企业等180名专家组成的新区产业咨询顾问委员会,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链接、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创新升级;组建了“双一流+”高校青岛校友会联盟,汇聚清华、复旦、同济等高校校友会50余家,链接20余万名在青工作的优秀校友,开展汇智聚才、创业兴业、文化体育等系列活动百余场。

坚持精准高效

构筑政策支撑体系

始终坚持对标先进、争创一流,聚焦产业发展,探索打造“梧桐树”人才政策品牌,通过政策引领,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集聚各类急需紧缺人才。

2014年,新区刚获批设立就及时出台《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作为新区人才工作的首个综合性政策,包括安家、创业、科技、培育、保障等五大板块核心政策共30条。2018年4月,新区在全市率先升级人才政策,以“梧桐树”聚才计划为政策统领,累计配套出台人才引进“一事一议”、用人单位自主举荐等20余个专项政策,新区人才政策精准度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梧桐树”聚才计划实施以来,新区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达4.93亿元。

今年1月,新区在全面梳理政策实施成效、对标外地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人才政策升级行动。新版政策以“人才围着产业走,促进企业向产业链攀升”的调整思路,重点在激发用人单位引才留才动力、教育卫生人才队伍结构调整、重点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发力,精准赋能各类人才在西海岸创业发展。

深化校城融合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动校城空间布局、人才智力、成果转化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与国家级新区战略优势、平台优势、产业优势汇聚,让校城融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之举、驱动之源。

坚持引、建、融“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新引进国科大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北大(青岛)计算机社会科学研究院、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等,目前新区共有驻区高校院所21家,在校生21.4万人。规划建设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科学讲堂、体育中心等大学城公共服务场馆,面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共享共用。促进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交流,联合举办演出、展览、讲座等300余场次。

打造“研发平台+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创新基地”的支撑服务体系,推动大批科技成果走出高校实验室进入企业、园区,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支持11所高校95个项目推进实施,支持高校创建、校企共建重点人才科创平台65个,集聚重点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人才1117人,带动企业新增市场产值26.34亿元;创新“科技专员+揭榜挂帅”工作机制,累计遴选138名高校院所人才担任企业科技专员,与101家新区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发布榜单项目84项、榜单金额4.3亿元,承接企业科研项目60余项;组织开展“智融西海岸”高层次人才挂职,累计遴选143名高校院所人才到基层挂职服务新区发展。

统筹区域资源

涵养人才发展生态

统筹区内空间、环境、服务、资金、文化等要素资源,用心解决好人才“关键小事”,打造“人来才无忧”的营才生态,让各类人才在西海岸这片热土茁壮成长、竞相奔腾。

在全省率先开创“掌上办+码上享”服务新模式,区内各类高层次人才凭“惠才码”可以享受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十大项服务内容,自2020年7月上线运营以来,“惠才通”定向服务机构达53家,为1100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类服务近万人次。

创新推出城市青年人才成长平台——蛤蜊青年磁场,运营飞盘、露营等200余个青年人才社群,每年举办潮玩好物展、动漫IP秀等社群活动近百场,吸纳青年社员6万余人。在中德生态园、古镇口核心区等高标准建成5处博士邨,提供人才住房770套,为园区产业人才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环境。2018年以来,新区不断推进人才安居工程,通过政府投建、单位自建、园区配建等模式,筹建各类配租配售人才住房2.81万套。

十年征程风正劲,奋楫扬帆向未来。新区将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贴心的服务,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西海岸、圆梦西海岸,与海内外英才双向奔赴、携手同行,共享发展新机遇,共创美好新未来。

(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