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制图 王思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

夏至时节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当耳边的蝉鸣蛙声愈发明显,拂过脸庞的微风也夹杂着燥热的温度,转眼间,又来到了一年中白昼最长的这一天。6月21日,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如期而至,宣告着将迎来酷暑,难捱的“三伏天”也近在眼前了。

据《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古代,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人们对于夏至的重视,不低于一些传统的节日。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而据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可以看出,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有趣的是,古代夏至还有一项放假的“福利”。宋代庞元英所撰写的《文昌杂录》有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宋代官员从夏至这天开始放假3天,回家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大千仿宋人花鸟图折扇四川博物院藏图据四川博物院

夏至赠扇

寄予美好的善意

夏至的到来,宣告着炙热的盛夏即将来临。在没有冰箱,也没有空调的古代,能够带来一丝凉意的,恐怕还得靠手中的一把小扇。在夏至日,古时民间还有女子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的习俗,用来扇风、散去体热所生浊气,作用都是消夏避伏。

在古籍中,能看到关于夏至赠扇的记载。《辽史·礼志》中写到:“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此外,《酉阳杂俎·礼异》有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粉脂涂抹身体,防生痱子。

值得一提的是,“扇”在汉字中,与“善”同音,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用来扇风、散去体热所生浊气;又用赠扇来传递结交善意,让扇子的实用功能与附加寓意有了完美的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 荷塘浴凫图纨扇面四川博物院藏图据四川博物院

蜀中出名扇

名噪一时的珍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传统扇文化无疑是其中一部分。在西南一隅的成都,自然也深受影响。其实,早在千百前,成都人就对扇子爱不释手了。

蜀地不仅盛产扇子,川扇更是凭借做工精美、用料精细而享誉四方。种类也繁多,团扇、蒲扇、纨扇、纸扇、绢扇、竹丝扇、羽毛扇等皆有生产。据资料记载,唐代时期,四川已是制扇的主要地区。四川最早的工艺扇,就是在唐代诞生的桐花凤扇,也是川扇的代表性作品。

到五代时期,川扇又以轻罗团扇驰名天下。宋时,成都有十二月市,每月根据时令变化调节交易的主要商品,其中五月即为“扇市”。闻名天下的川扇,大多汇聚于此,再销往天南地北。可以想象,五月成都的扇市,各种各样的扇子琳琅满目,摆满街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难怪有竹枝词写道:“扇市游人似锦丛,弃娟休说太匆匆。来年依旧深闺里,掩映桃花半面红。”

明代时期,折扇开始流行起来。当时出产的扇子,唯有苏杭和川扇出名。陈三岛的《川扇》诗说:“险离蚕丛地,要来宫扇传。大都白帝竹,出匣风初转。”明人王士性《广志绎》也写道:“蜀锦、蜀扇、蜀杉,古今以为奇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海报制图 王思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