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当时的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通回忆,在预定27日开始进攻南苑的前两天,香月清司授意属下便装到和二十九军关系密切的中国要员家中,转达了日军即将发动攻击的消息。

所谓兵贵神速,兵行诡道,怎么会进攻前预先通知敌人呢?这在战争中是实在让人费解的行为。

但是,日方的评论认为,这正是体现了香月清司是一名中国通的地方。

香月清司作出这个决定,首先,是他认为南苑之战没有悬念,如果打,日军会以轻微代价拿下这一要地。因此,让二十九军知道他要打南苑,对日军整个行动没有多大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有如此把握,和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这一阶段的表现大有关系。

七七事变后的两三个星期,虽然二十九军与日军战斗不断,宋哲元却始终忙于“政治解决”,军事布局上毫无变化,更无主动部置。战场上和日军对抗的,仅仅是一个三十七师,另外三个师按兵不动,三叉戟根本就没有舞起来。宋哲元的想法是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妥协,但是不能交出宛平。日军威胁宛平他是要打的,而且三十七师一直打的不错。如果日军可以停战,可以把责任推到三十七师身上,用三十八师或者一三二师和三十七师换防,就可以不伤筋骨保住地盘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宋用心良苦,一方面和日军不断交涉,达成一个又一个停火协议,又一个一个被日军用枪炮推翻(日军则说统统是中国军队挑衅造成的........那宋哲元忙着搞这些协定干什么?)。另一个方面,对来挑衅的日军,二十九军又坚决还击,决不让日军占到大平宜。与此同时,谣言却漫天飞舞,不一而足。比如卢沟桥事件是某某党搞出来的,比如三十七师和三十八师不和,想和日军开战的只是三十七师,比如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并不是二十九军打的,而是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干的。同时,他又阻止中央军北上参战.......

一连串万花筒的动作让人目眩神迷,搞不清楚这位军长心里到底是什么主意。

宋哲元对日军的态度十分微妙,他是1933年长城抗战与日军死战杀出来的,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抗日精神,所以他和部下一样对日军有着深深的敌意,投降,他是不肯干的。但是,他又是一名军阀,地盘和军队都是他的命根子。和日军火拼,会使他的军队伤筋动骨。与日军的实力差距,又使他有很大可能丢掉华北的地盘。抗战当然是光荣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丢了地盘和军队,光是光荣有什么用?九一八后依兰镇守使李杜是奋起抗日的,全国舆论皆呼英雄。结果呢?打到弹尽粮绝,仅剩一个勤务兵用爬梨将他送过黑龙江,回到上海只能当寓公,谁认得他李杜是谁?出于保地盘的心理,宋哲元对日军百般妥协,竭力争取将七七事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才有了万花筒般的表演,要说这样的表演一点用处也没有是不对的,至少,日军华北驻屯军总司令田代皖一郎就被晃晕。这位中将本来年事已高,指挥作战力不从心,加上宋哲元这眼花缭乱的表演,实在让人琢磨不透,结果心力交瘁,心肌梗塞发作了,躺了三天后于7月15日见照大神去了。田代成为抗战开始后死在中国的第一个日本将军,虽然不是被打死的。他死后是香月清司接替他的职务。

然而宋哲元的表演,更大的受害者是中国,因为他没有弄明白,无论他怎样表现的退让和无辜,日军早已决定要痛击二十九军。在宋哲元忙于用政治解决卢沟桥引发事件的时候,日军则源源不断的在增兵和调整作战部署,到20日,日军的作战部队已经把宋哲元的三叉戟死死的按在地上。其中,刘汝明的一四三师,遭到从长城外的日军关东军的东条纵队的威胁,动弹不得,张自忠的三十八师后有在海光寺窝着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前面又有和三十七师之间被廊坊的日军截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面,日军混成第一,第十一旅团构成了巨大压力,而日军的主力,包括第二十川岸的师团和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则被香月清司集中起来作为机动兵团,专门准备从南面切断二十九军的退路。日军如此强硬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华北志在必得,另一方面是和中国军队多次交手,如二十九军这样强硬的对手十分罕见。日军认为这是中国军方抗日情绪高涨的表现,必须予以猛烈攻击,杀一儆百。特别是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表示对和平根本绝望,便只有抗战到底。同时下令中央军北上,更让日军感到如不加以阻止,就会进一步引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一定要予以扼杀。从全局角度认识这一点,作为地方军阀的宋哲元是远远没有这种战略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