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你记忆中的鲁迅,是怎样的?也许是严肃而犀利的文学巨匠,他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笔如刀剑,针砭时弊;也许是伴随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文,记忆中月光下的闰土与猹,还有三味书屋桌上的“早”,以及在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的孔乙己,都出自他的笔下……

可如今,来到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博物馆,跟随地贴来到三楼的临展厅,从一件件版画作品、汉画像拓片、书信、手稿等展品中,你会邂逅鲁迅在严肃、辛辣外的另一面,看到他在艺术世界里的温情与柔软、轻松与幽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据成都博物馆

6月20日,“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在成都博物馆正式启幕。展览展出来自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110余件/套馆藏精品文物,展示了鲁迅在美术、书法、版画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华,观众可以近距离领略这位文化巨匠的跨界风采,体验一场酣畅淋漓的艺术之旅。

“人们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比较严肃的形象。而这个展览,主要体现了鲁迅对艺术、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也是他比较温和、多元化的一面。他热爱收藏,热爱设计,倡导新兴木刻版画,这都是他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一面。”展览中,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吴一菡这样说道,她也表示,这是展览首次来到四川,希望这批精美的展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鲁迅的一生,收藏原拓中国现代版画二千多幅、原拓外国版画近二千幅、碑拓及汉画像六千多张;创办了“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现代版画家;是北大初版校徽的设计者,更是金石拓片的收藏家、现代美术的先驱和研究者……漫步展厅里,一起解锁鲁迅的多重身份。

“美术家鲁迅”

说到鲁迅,你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会是怎样的形象?是八字胡,小平头,浓眉长衫的经典形象;还是他以笔为枪,伏案写作的身影?

来到“鲁迅的艺术世界”展览中,观众首先会看到一幅“特别”的鲁迅肖像画。画作中的鲁迅,翘起的头发,有些夸张的四方脸和一字眉,鲜明而生动。这幅由日本肖像漫画家堀尾纯一创作的鲁迅漫画肖像,也被鲁迅记录在笔下,鲁迅日记中记载云:“午后往内山书店,遇堀尾纯一君,为作漫画肖像一枚,其值二元。”作为展览的开端,这件展品也似乎让人们看到鲁迅在严肃文学创作之外的生活点滴。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对苦难的一种抗争的话,那对于美术的终生热爱,则是鲁迅的“快乐源泉”。在第一单元“美术家鲁迅”中,可以穿越回鲁迅的童年时期,看到他从少年时期对于美术的热爱。

“……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回忆了自己的绘画经历。展览中,这段文字也出现在展板上,而文字旁展出的,是一本《秦汉瓦当文字》,这是他1915年根据程敦本进行影摹成册,线条细致纯熟,十分精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汉瓦当文字 》1册1915年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可以看到里面的文字,像是印刷的一样,但这些都是鲁迅手写的。”成都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在书籍的右边,是鲁迅通过影摹绘就的瓦当图案,而书籍左边的文字,则是鲁迅对于每一件瓦当的详细记述和考证。可以想象,当已经长大成人的鲁迅,在影摹这些秦汉瓦当时,是否会想起童年岁月,常常影写书中绣像的自己。

对美术的热爱,也促使鲁迅在整个人生中不断研究、精进与实践。而鲁迅在美术领域,也如同他在文学领域一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据介绍,鲁迅的一生设计书刊封面六十多个,题写书名三十多种。现场,展出了不少由鲁迅亲自设计的著译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设计的书籍封面

其中,第一版的《呐喊》,由鲁迅设计封面并题写书名,对比强烈鲜明的红黑配色,展现出鲁迅的艺术审美。还有一本1923年的《国学季刊》,由鲁迅设计的封面取自汉画像石刻云纹图案,蔡元培手书刊名,图案古雅庄重,传统风格浓郁。此外,有取自汉画像中的人物、禽兽与流云作为装饰的《桃色的云》封面……每一件展品,都为鲁迅的“美术家”身份,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

来自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死亡》,充满着对被剥削劳动者的同情;日本浮世绘大画家歌川广重的版画作品《宫之越》,代表性的“广重蓝”呈现其中;还有波斯诗人哈菲兹《抒情诗集》的首页插图,这一彩色版画是鲁迅极为喜爱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亡20世纪30年代(德)凯绥·珂勒惠支 版画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图据成都博物馆

领略了鲁迅的美术家身份,来到展览的第二单元,就仿若走进了一场版画的展览中。在这一板块,观众得以了解“鲁迅倡导的新型版画运动”,看到鲁迅对于版画的无限热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最早即由鲁迅倡导和发起,他因此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鲁迅认为版画起源于中国,当他发现这项技艺在国外发扬光大的时候,他就想把这项技艺重新引进国内。”吴一菡说道,鲁迅收藏了原拓中国现代版画2千多幅、原拓外国版画近2千幅,还有各种跟版画相关的书籍上万册。

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兴版画家,又先后在上海、杭州、广州、北平等地指导创立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MK木刻研究会等新美术团体,使得版画艺术在中国大江南北迅速传播和发展。

而在鲁迅收藏的多幅外国版画作品中,鲁迅格外推崇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对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大加赞赏。展览中,展出了鲁迅收藏的多幅珂勒惠支版画作品也将与观众见面,包括《反抗》《织工队》《面包》等,将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此外,还有一件波斯诗人哈菲兹《抒情诗集》的首页插图,其背面有鲁迅的伴侣许广平用铅笔写下的文字,表明这幅作品是鲁迅在病中收到,由苏联的木刻家寄给他,鲁迅非常喜欢,看着这幅画时非常高兴。

不光是版画作品,鲁迅还拥有丰富的金石拓片收藏,是一位收藏爱家。这项爱好从1913年开始,贯穿终生,仅鲁迅博物馆现存总数即超过6000枚,涵盖汉画像、砖拓、瓦拓、碑拓等12大类。在展览的第三单元,特别精选鲁迅的汉画像、砖石、砖拓、瓦拓等近20件藏品进行展出。

“书法家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出自鲁迅的《自嘲》的经典语句,可谓是影响了几代人的名句,更是不少人的座右铭。如今,当在展览中,看到鲁迅亲自书写的这句名言出现在眼前,是否会掀起你心底的波澜?此时,不妨沉下心来,好好欣赏其中的书法之妙,感受鲁迅的书法风韵。

严格的幼学、严谨的师承及对毛笔书法的酷爱,使鲁迅成为近现代一位独具风采的书法家。鲁迅虽未以书法家自居,但从其遗留的手稿看来,早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郭沫若评价为“远逾宋唐,直攀魏晋”。在展览的第四单元“书法家鲁迅”中,就展出了鲁迅现存的手稿、书信、诗稿。而从讲解员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他皆工篆、隶、行、楷诸体,也是近现代文人学者乃至书法家中手稿存世最多的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赠柳亚子(自嘲)1932年10月12日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当看到这段文字时,是否觉得异常熟悉?这就是出现在学生时代课本中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手稿。吴一菡也表示,这是展览中极为重要的一件展品。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鲁迅致许广平、郑振铎、萧红等人的书信,在书信中,鲁迅收起了惯常的辛辣,流露出温情与柔软、轻松与幽默。特别是一封鲁迅致许广平信,信件写于许广平怀孕待产时,也是两人自1926年的首次分别。而信件所用的信笺,一张是许广平喜欢吃的枇杷,另一张是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所以许广平在后来的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意选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致许广平信1929年5月15日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图据成都博物馆

是针砭时弊的文学巨匠,是热爱美术的美术家,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是热衷于美术收藏的收藏家,是独具风采的书法家,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当看完展览中最后一件展品,你是否会对鲁迅产生新的认知?在他“犀利”“睿智”“严肃”的一面外,更能看到他在艺术领域的细腻的情感、有趣的灵魂。

本文部分图据成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