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播主持人要耐得住寂寞”,这是广西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副总监、播音员主持人周宝琳(播音名宝琳)时刻警醒自己的箴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她看来,每位听众都是有情感、喜怒哀乐和独特内心感受的个体,每分每秒的聆听都是信任和期待,从而构成了与主持人最义无反顾的双向奔赴,“当和听众心连心就能在开口的时候做到最精准、最温暖的表达”。

作为创作型、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人才周宝琳声音可塑性强,风格细腻、大气,她坚持深入生活,用声音传播美好、希望和梦想,创作和播出了大批不同体裁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精品。

在担任广播播音员主持人达20年之久的周宝琳,先后两届获得全国“金话筒”提名奖,创作的广播专题《听不见的我们会唱歌》等作品分别获得2019-2022年广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专题节目《那年,跨过鸭绿江》获得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并当选广西青年文化人才、广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百名人才。(文/王禹)

在北京广播学院求学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似乎也仍在耳畔,而直播间正中显示器上的年份已经从2004变成了2024——这意味着,我成为一名广播主持人已经20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广播主持人,应该具备全面的采编播能力,这些和语言能力一样,是基本功。记得开始做节目不久,我就遇到一个问题: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很多采访对象普通话不太好,我觉得很难获得高质量的音频素材,非常影响我的节目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一位前辈对我说了一句话:“正是因为他们不太会说,所以你要更会听。”我这才醒悟过来,不是我采不到,而是我离得不够近,我要先做老百姓的知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我逐渐学会了多做案头工作,在不同场合主动去体验和感受,用老百姓的语言、心态去沟通……慢慢我发现,只有和听众心连心时,才能在开口的时候做到最精准、最温暖的表达。这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齐越老师所说的:“播音创作,最重要的是动真心、动真情。对所播内容动真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热爱声音的世界,纯粹自由,而在所有创作中最吸引我的,是走近不同的人和事。我的家乡广西是一片美丽神奇的红土地,这里独特的多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孕育着这里的人民。工作20年来,我深切感受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我也通过话筒感受、见证、传播这些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采访对象和节目嘉宾里,有投身红色革命不怕牺牲的八桂儿女,有传承技艺的几代刘三姐扮演者,有广西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东西,有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年轻共产党员黄文秀,有在遥远的非洲岛国救死扶伤的医疗团队,还有把幸福生活唱在山歌里的普通老百姓……他们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照亮现实中的困难,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每次节目做完我都有一个感受:不是我完成了一个选题,而是我的生命得到了他们的浇灌和滋养。我也在努力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化作一期期节目,用声音传播出去,为听众带来美好、希望、梦想和思考,以文艺教化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入学时,有一条横幅拉在报名处——“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母校的这句话伴随我一路走来。

“金声奖”对我来说,是成真的梦想,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更是崭新的起点。作为一名广播主持人,我想通过话筒讲出人民心声、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递新时代精神,始终用声音打磨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