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737篇原创文章,赵建博士的第694篇原创文章。

引言

在中国经济金融的大棋局中,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不仅牵动着广大投资者的心,更是国家建设金融强国战略的关键一环。面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市场如何从主要发挥融资功能向主要发挥投资功能转变,以实现社会财富的保值增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当前资本市场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和服务实体经济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高质量发展,从而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逻辑

1、资本市场需转变为主要发挥投资功能,助力金融强国。

2、投资者期望与实际回报存在矛盾,影响股市质量。

3、资本市场应提升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和国企改革。

4、监管措施旨在稳定市场,为长期投资创造环境。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必须内嵌于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大进程,内嵌于建设金融强国的大战略,旨在从金融层面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资本市场的时代使命也应该与时俱进,由主要发挥融资功能以培育和积累产业资本,转变为主要发挥投资功能以实现社会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当然,这并不是说融资功能不再重要了,而是发展的重心要在兼顾投融资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倾斜,实现“上市公司融资-投资者获得稳定回报”的良性循环。从过去的“速度-规模”主导型,转变为“质量-效益”主导型,最终完成以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标准的注册制改革。从大的发展方向来看,当房地产作为社会主要财富仓储载体的时代逐渐落幕后,资本市场应该担负起建设金融强国的使命,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广大投资者日益提升的对上市公司稳定回报的期望,与上市公司实际回报日益降低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直接影响了中国股市的发展质量与金融强国战略的成败。过去在速度与规模情结的主导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大股东减持、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等方面重视不够,屡屡出现内部人控制、违规关联交易、虚假信息,甚至是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的侵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中国长期处于高储蓄状态,在将“过剩”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资本市场出现了“堰塞湖效应”,过多的储蓄追逐有限的上市公司,导致长期以来总体上估值过高,一二级市场存在巨大的定价套利空间。这些都不利于投资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的培育和积累。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功能是优化资本要素的配置,通过二级市场独有的定价和公开交易的功能实现并购重组,以提升资本运营的效率。当技术、产业链、竞争结构等环境变量发生变化的时候,资本的结构和形态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重构,以便让资本适应新的环境。二级市场具有公允定价和公开交易的独特功能,是企业纵向和横向整合的天然平台。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效率高、经营稳健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公司,可以较好的缓解无意义的“内卷”,实现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特别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一方面,可以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和公司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公允定价功能达到对企业进行市场化考核的效果,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中激励相容的难题。另外,综合完善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可以为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养老金提供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这事关金融安全、社会安定,也是我们大力建设金融强国的人民性所在,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金融层面的具体实践。

当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兼顾改革和发展两条主线,市场短期内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波动,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为了稳定市场和清理整顿,IPO和增发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股市的融资功能基本处于暂停状态。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稽查和对短期套利行为的严格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的活跃度,交易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这些举措是为了耐心资本和长期主义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当然也给投资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加剧了市场的风险折价。只要初心是为了广大投资者,为了资本市场更加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中国股市会回到繁荣向好的轨道上来,以便承担起新时期建设金融强国的新使命。

往期回顾

赵建:一鲸落 国运兴衰 万物生死(万字长文)

6月月度分析:全球大变盘 投资者如何应对

赵建:加速探底

赵建:金融周期末端与全民财富幻觉

点击图片二维码,成为会员,享受更多精彩内容

作为会员,您将享有与专家面对面深入交流的独家机会,实时互动,深入探讨经济政策与市场趋势,获取第一手财经分析,为您的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开启您的专属财经之旅,与西京研究院一同探索经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