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公开发表“2022年中国部分地区预防接种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损耗调查”相关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优化多剂次疫苗包装规格和预防接种服务模式、加强疫苗计划管理、提高疫苗使用效率等建议。围绕疫苗损耗开展调查研究,细细探究疫苗损耗背后的复杂原因,不仅可以为规范疫苗全流程管理提供依据,更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免疫规划疫苗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

不可否认,疫苗损耗通常不可避免。疫苗损耗可分为未开封疫苗的损耗和已开封疫苗的损耗,未开封疫苗的损耗多发生在疫苗储运环节,如冷链运输和库存管理过程等;已开封疫苗的损耗常发生在疫苗接种环节,与疫苗包装规格、包装方式、预防接种服务水平等有关。通常情况下,疫苗利用率、疫苗损耗系数会被作为重要监测指标,用来评价疫苗管理效率。

上述调查是我国首次在多个省份开展免疫规划疫苗损耗研究,覆盖8个省份21个县区的315家儿童常规预防接种单位和85家产科接种单位,涉及4种多剂次疫苗和7种单剂次疫苗。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地区预防接种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总损耗系数为1.25,多剂次、单剂次疫苗损耗系数分别为2.04、1.02;多剂次疫苗损耗系数显著高于单剂次疫苗,而且疫苗损耗系数随疫苗包装规格的每支剂次数增多而呈升高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疫苗损耗系数,《预防接种规范(2023年版)》给出了相关参考标准:单支1剂次疫苗为1.05,单支2剂次疫苗为1.2,单支3剂次疫苗为1.5,单支4剂次疫苗为2.0,单支5剂次及以上疫苗为2.5。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地区预防接种单位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损耗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关注疫苗损耗,其实质是关注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结合实际分析疫苗损耗的影响因素,对疫苗管理各环节严格把关,采取不同改进措施,是减少疫苗损耗的关键。比如,针对与疫苗包装有关的因素,单支多剂次疫苗虽然在降低储存运输成本、提高储存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应的损耗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可以从成本效益角度对单支多剂次疫苗的包装规格进行优化和改进,另一方面还应利用集中接种或预约接种等服务模式减少多剂次疫苗的损耗。又如,针对过期报废的损耗因素,应加强疫苗计划制订的准确性,并在区域间做好疫苗调配,强化信息系统对于疫苗效期的预警功能。

随着疫苗管理精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疫苗损耗监测和评价也应迈向科学化、规范化、数智化。一要加强数据挖掘,通过对日常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内在规律,指导实际工作。二要加强过程管理,重点分析不同阶段的疫苗损耗原因,通过过程控制减少损耗。三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在信息系统中设置疫苗损耗相关模块,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开展监测分析和预警。四要加强总结评价,依托疫苗损耗评价开展针对免疫规划整体工作的考评。最终,以疫苗损耗控制为抓手,推进疫苗计划、分配和使用全链条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能力。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肖薇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