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姨半夜写‍

果不其然又被喷了

羞于启齿却独自承担

别怕,我们报团取暖

前情提要《》‍

没想到评论区更精彩

我录过一期视频,专门讲#真的很后悔,太听医生话!#

直接被后台给了

每一句,都是我亲身经历的血泪教训。

家里人老生病,我这辈子被医生随口说的几句话推坑里,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前几天,我把自己的经历,发在群里,引起了姐妹们一片抱团痛哭。

每个人都有过把医生的话当圣旨的阶段

很快就会发现,圣旨和圣旨,也会打架。

“相信医生”的大逻辑背后,我却忽略了,医生自身专业的局限性,和受制于国Q、用药代差、职业信仰、产业利益链,导致医生的话,并不见得每一次的建议是‘绝对正确’的。

医生的话,要听,但要谨慎有限度地听

先理解“屁股决定脑袋”,再领会精神。

从而摸索出一套,如何综合不同医生建议,得出你想要的治疗方案。

记住:无论怎么选,任何选择,都有风险。

我2月去台湾做IVF面诊时,特意问,我AMH0.8要不要冲刺升卵,调一下,再进周入疗?

医生斩钉截铁的说:不要!你都40多岁了,每一天卵巢都在断崖衰退,你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结果呢,我一促上了温促,前两天头昏眼花呕吐完全无法工作。

在台北呆了2个星期,终于取完卵。

结果,胚胎师翻车,4枚熟卵,给我来了个受精率为0。

这一轮促下来,AMH又咔咔掉 。

幸亏我果断换了医院,龙鹿+Q10、叶酸大剂量没停,到了5月底去日本二促的时候,AMH回升到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促用药量比台湾小很多很多,一共只打了一针,其余都是口服,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竟然也促排出6个大卵泡(小的不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当初坚持不听医生的,先调追指标,就不用经历一促用药+手术,卵巢指标暴跌。不这么折腾,直接密集升卵,调到6月进周,我的基本盘指标会好很多。

试管群有个姐妹@玫瑰,她经历了跟我一摸一样的医生“强烈建议”。

医生说,赶紧促排不要调,时间就是生命,你年纪大了,指标只会越来越差。

医生说,不要查AMH值了,那么低,补不上来的,AMH只会跌,不会涨。

她比我坚定,她一促前坚持要查AMH,查出来0.34,基础卵泡左0右3,不顾医生劝阻,果断拒绝进周。

用3龙3鹿Q10叶酸,一个多月后,AMH提升到0.66,卵泡左2右5,进周后,成囊2个4BB

佩服她,很少有人能像她那么坚定,被医生催到屁股着火,还照样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

我们试管群里200多个姐妹,几乎人人都被生殖医生洗过一摸一样的脑。

你问医生,

做试管会增加癌症几率么?

全世界生殖医生的回答,都一样,斩钉截铁告诉你——不会

事实上,医届公认人体在长期高雌激素水平下,各器官的病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进展,不仅是恶性肿瘤。

做试管前,我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促排后,促出本来没有的囊肿,增生结节变得严重。

一问,大家都是这样,雌激素作用下,瘤子会长得更快,都是常识了。

但到了生殖医生这里,还是斩钉截铁告诉你——得癌,跟做试管没关系。

你问医生,

大促后,

AMH、卵巢储备会跌么?

还是斩钉截铁告诉你——不会!

事实呢

长周期大促,绝对会掉指标,不仅AMH,连卵巢储备也会掉得稀里哗啦。

我朋友圈,有6000多个试管战友,大家把检验单一晒,无一例外,促排之后,都掉的稀里哗啦。

掉得厉害的,一次大促,从1.8直接掉到0.3。

我做微促,掉得少,每次也要掉个0.1、0.2的,靠大剂量升卵补剂勤奋追追,指标还能追回来。

但如果我裸装备上,立刻从2掉到0.8,促一次0.8就掉到0.3、0.2,再促一次就掉没了。

更别说卵泡数和卵泡质量了,促完垮得更明显。

但生殖医生会坚定地告诉你:指标掉,是因为你年纪大,不是促排促的。

我们群里有头很铁的网友,跟医生吵起来,说我年纪大,也不是2个星期就大起来的啊,凭什么促排2个星期,我指标掉那么多?

医生还是告诉你——你年纪大,卵巢每一天都在衰退。

(正确的废话)

千万不要跟医生吵架

屁股决定脑袋,坚信试管不会致癌,坚信促排不会加速卵巢衰老,对生殖医生来说,是他们的职业底层信仰

如果,连这最基本的信仰都没有了,根本没法干这行。

因为——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我们群里有个妇科医生,她说看乳X科的医生很反感打激素,很多乳X癌的病人,都是打激素打出来的。

有的生殖医生,会善意提醒,你有3型乳腺结节,最好还是先切掉,否则促排后会增大。

大多数生殖医生,根本不跟你说,促出癌来,是你本来就要得癌,不关试管什么事。

这是他们的行医底层逻辑,根深蒂固的职业信仰,如果承认了试管会促癌,每天还怎么行医济世啊?

有的时候,去看个病,会被医生的鬼打墙逻辑气到。

有次我去协和看妇科,好歹也算全中国排名第一的妇科了吧

医生说,你的腺肌症那么严重,面积那么大,你痛经肯定很严重。0-10级,你痛经几级?

我说,最多2级吧

医生说,不可能,那么严重的腺肌症要疼死的,怎么可能不痛经。

我说,因为我常年针灸、艾灸,用中医控制的

医生说:不可能,中医没用的,你这个病,就不可能不疼。

我说,那你问我干嘛?

就我这个腺肌症,这十几年来,协和,北大,北三、美中、和睦家,我看过的医生少说20个,吃遍了市面上所有的避孕药,来回来去,不是叫我上环,就是叫我切子宫。

真的去咨询上环,又说我腺肌症太严重,子宫太大上不了环。

挂了多少个专家号,整个流程就是鬼打墙,兜了一大圈还是把你绕回了原点。

“把子宫切了吧,这样就没事了。”

我们家是癌症基因家族,家里上下三代,除了我本人和我女儿,暂时还没得癌,其他的亲属都得癌了。

几乎每隔2、3年,我就又要开启癌症病人家属陪护模式,又要跟各专家斗智斗勇。

打交到久了,你会发现真的不能单纯字面理解医生的意思,听话听音,别戳破人性。

想要得到你想得到的信息,得绕个圈子换种问法,跟医生高效沟通,前提是,你得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医生不是万能的,用好医生的专长,决定权还是在你手里。

1、不要挑战医生的职业信仰。

干一行信一行,屁股决定脑袋,不要挑战他们最根本的职业信仰。

你都决定做试管了,就把做试管强促排高激素的风险,做在你的计划内。

任何选择,都有风险,提前做好防御,不要跟医生battle。

吵赢了也没用,做不做你自己说了算。

2、医生对于非主攻专业,

知道得还不如你多。

不要问妇科医生,我这子宫,还能生得出孩子么?

妇科医生根本不懂生殖科。

她们的答案,毫无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数据支撑,你就当是个朋友,随便听听吧。

产科、妇科、生殖科,听起来,都是治子宫卵巢的,但实际上,隔行如隔山,妇科医生连残泡、促排后的生理性囊肿都搞不清楚。

不要在做B超的时候,问医生,我长了个XXX,怎么办?

这种蠢事我以前经常做。

做B超的医生,只负责帮你照出来,不负责告诉你怎么把这个瘤子消除。

即便都是妇科大夫,细分类目太多,医生的强项也大不同。

看什么病,该挂谁的号,要提前做功课,查哪位医生在某个领域,深耕十几年。

术业有专攻,什么问题找什么人

3、医生反感被挑战权威性,

拒绝说“不知道”。

你懂还是我懂啊,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啊?

要不要我送你一把手术刀,你自己回家割肠子去?

做医生的,都很反感被患者挑战权威。

潜意识里,他们是极其不愿意向病人,袒露自己的知识盲点。

当你的问题,超出他的专业经验值了

比如,什么细胞疗法,免疫疗法,很多医生根本不知道,却不敢说不知道。

为了掩饰专业被挑战的心虚,很多医生会脱口而出,用他们擅长的专业理论,去套用在不擅长的领域,含糊其辞表达笼统的观点。

而不敢说“我不知道”,“没了解过”。

看了那么多年病,最大的体会是,越是厉害的大医生,越是敢说“不了解”、“不知道”,甚至当你说的信息,他没听说过时,还会很虚心的问你,并做笔记。

但反之,ego太大的小医生,大多反感被问到他们不知道的知识,下意识硬杠回怼。

医德跟医术,毫无干系。

医术好的,不见得医德好,刚愎自用的并不少见。

一个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人,未必勤于学习新知,也未必有完整的哲学观,对未知的敬畏心,人各不同。

4、医患立场不同

诉求不同

在过去几十年,之所以,癌症肿瘤的主流医治流派,很容易被诟病“过度治疗”,是因为医患关系的立场不同。

说的再俗气一点,医生的KPI决定了他的目标跟你不同。

你爸得个癌,你的最大诉求是,让你爸好受点,最好是能治好,治不好也别让他痛苦。

病患的最大诉求是,求生。

家属的最大诉求是,不遭罪,尽可能延长生命。

而医生的诉求呢?

是消除病灶。

(这跟他们内部的KPI考核体系是有关系的。不同疾病的成功“治愈”率,口径不同。)

消除病灶,这个病,在他这个科就结束了治疗,麻烦被解决掉了。

可是,切除病灶,就能终结病患的痛苦了么?

谢天谢地,这几年,癌症的主流医治风向,总算有所改变。

比起十几年前,我爸得癌的时候,医生总是想切切切,哪里坏了切哪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意识到,对癌症病人来说,消除病灶,不是最重要的,提升生活质量带瘤生存,才是更人性化的思路。

所以,总结来说

医生的诉求、立场、主张,跟我们都不同。

不要着急跟医生讨论具体的医治方案,要先表明立场,拉齐认知,统一诉求,然后再往下沟通。

激进的病人,佛系的病人,对重疾的态度和选择也不同。

做医生,最忌讳替病人做选择。不同方案的利弊风险讲清楚,选择还是在病患自己手里。

5、庞大的商业利益链

屁股决定脑袋

医生的话,要好好听,但不是在D音上刷医生视频。

D音这个平台,为了搏流量,用尽了人性的恶与贪,制造了巨大的信息茧房,迟早遭天谴。

记住,真正的好医生,是不可能有时间拍视频,剪视频,做科普,还回你评论、私信的。

市面上90%的医生号,都是外包给专业医生MCN机构的。

医生啥都不用干,收个人头授权使用费,MCM把线上的活儿都干了,连助理1v1咨询运营都干了。

医生不仅能赚到授权费,和各种商业变现的抽成,还能给自己的门诊挂号引流。

5%是consultant doctor,专门就是干这个的,临床经验很薄弱

剩下5%就是已经形成成熟商业产业链的大网红,有in house团队专门拍剪运营。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推流规则,为了能让系统推荐,获得更大曝光,市面上的医生号99.999%都会混剪or魔剪,用耸人听闻的反差,来吸引流量,以配合平台的黄金三秒原则。

医生问诊案例,本身是很严谨的,患者在咨询的时候,是有前因后果,提供所有检查报告的,医生给出的结论,也是针对患者个案,有详细前提的。

但为了适应流量规则,关键性前提信息都被剪光。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医案科普,听起来都很反智,因为不反智,不断章取义,你根本就刷不到。

不要以为你是随手刷到了谁,你的随手,都是账号花了钱投流,系统才会让你“随手刷到”的。

我以前杂志圈的同事,有不少都下海做医生MCN了,有的专门做整形医生的个人账号,有的做牙医的个人账号,有的做营养师的,每家机构少说也几百个医生了。

我有个杭州卖保健品的哥们,他说现在卖的最火的渠道,不是主播,不是微商,是医生,十几万个医生都在同一个系统里拿分佣链接,转发给病患自动抽成。

杭深一代的保健品贸易商,最喜欢在医生渠道放货,医生让你吃这个,正常人都会乖乖买单。

我现在无论看什么病,都习惯提前做功课,选这种病的垂类专家。

不找网红医生,找过看腺肌症的网红协和张羽,体验很糟糕。

看冷金花的经历,也很不好,就是叫我切子宫,说反正我孩子都生了,赶紧切了得了。

无论是自己的病,还是家人的病,都会找2-3个垂类专家,拿到方案,对比求同,然后拿到欧美的医生朋友圈,核实下,这种治疗思路是否已经被淘汰。(国内国外有2年用药代差)

拿到三个不同背景的专家,意见一致的方案,我会启动执行。

同时,我还会查一下该方案在民间的临床口碑,有没有严重的医疗事故纠纷。

我的家人们,一个一个得了癌症,每一个都是我全程做功课,选方案,全程陪护。

等到我得大病的那天,怕是后继无人,根本没人给我做功课了

到时候,只能靠万能的你们了

今日份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