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父爱如山

赵广义老师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长安公社长上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六年,后来招工到延边农机厂工作。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当年到长上大队插队落户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1968年初秋,初中毕业的赵广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同学们一起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班的十几名同学最终被分派到长安公社长上八队插队落户。

确定了下乡插队落户的地方和时间,学生家长都在忙着给自己的孩子准备行李和生活用品,大到被褥衣服,小到暖水瓶洗脸盆和牙刷茶缸,但凡能想到的,每一位家长都在尽力为孩子做充分准备。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物资还比较困乏,城镇职工的家庭生活条件虽然比农村好一些,但也不是很富裕。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也就是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赵广义的父亲是环卫工人,他母亲没有工作,有时干点临时工挣一点钱补贴家用,赵广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读书,他家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下乡插队前,他父母给他做了新被褥,做了一身春秋穿的斜纹棉布衣服。当时的天气很热,赵广义想要一件的确良衬衫,因为他的几个同学都做了一件白色或天蓝色的确良衬衫。

赵广义的母亲领着他去了百货商店,到那一问才知道,的确良布料比棉布贵了一半,的确良布料还特别薄,犹豫了好久,赵广义的母亲还是没舍得买布料。为此,赵广义心里很难受,回到家也没吃午饭,躺在炕上就睡觉了。

1968年8月16日,那天一大早,赵广义的父亲借了同事的一辆自行车,用自行车推着赵广义的被褥,她母亲帮他提着提包,送赵广义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县知青办统一安排汽车送插队知青去长安公社。

到了集合地点,赵广义的几名好同学都来跟赵广义的父母打招呼,看着人家的孩子都穿着崭新的的确良衬衫,一脸喜气洋洋的表情,再看看自己的儿子穿着一件半新的洋布外套,赵广义的父母心里也很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汽车开动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给自己的父母挥手道别,赵广义却背对着自己的父母,眼睛里噙满了泪水。赵广义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高兴的原因,就是因为别人都穿着崭新的的确良衬衫,就他一人没有。作为父母,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来到长上八队的第十天,那天刚吃过晚饭,赵广义他们正在队部院子里乘凉,院门外突然传来了自行车铃的声响,紧接着一位老乡领着一位推着自行车的人走进了队部院子。推自行车的那人刚走进院子,就听他很亲切地喊道:“广义,广义……”

这人不是别人,他正是赵广义的父亲。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赵广义的父亲很亲切地说:“广义,在这还习惯吧,农活累不累,能吃饱吧?你妈挺挂念你的,让我嘱咐你和同学们搞好团结,听队长的话,好好吃饭……”

嘱咐完自己的儿子,赵广义的父亲从挂在车把上的提包里拿出一件衣服,笑着说:“广义,你妈让人家给你做了一件的确良衬衫,你试一下合身不……”

接过父亲递过来的衬衫,赵广义心里很难受,他哽咽着叫了一声爸,就要去给他父亲做饭吃。赵广义的父亲笑着说:“不用做饭了,我不饿,来的时候我吃过饭了。”

看看天不早了,知道知青们明天还要出工劳动,赵广义的父亲掏出衣兜里仅有的一块多零钱塞给赵广义,就推着自行车离开了长上八队的队部,他要趁着夜色赶回去,不能耽误了明天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长上八队距离延吉市三十五公里,道路也不是太好走,骑自行车要三个多小时。看着自己父亲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赵广义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光顾着说话了,他竟然忘记了让父亲喝一碗水。

中秋节前夕,赵广义和两名同学请假结伴回家过中秋节,为了省下几毛钱的车费,他们三人步行八个多小时才回到延吉。到家一看,只见他父亲的左手吊在脖子上,这个时候赵广义才知道,他父亲那次去给他送衬衫,回来的路上栽进了路边的壕沟里,摔断了手脖子。那一刻,赵广义泪流满面,他上前搂住他父亲呜呜痛哭。长到十七岁,赵广义那是第一次心疼自己的父亲。

赵广义的父亲也流泪了,他安慰赵广义说:“这都好了,没啥事了,哭啥呀。我受伤也没耽误工作,处里给我调了岗,让我收费,说等我好利索了再回清扫队。”

在长上八队插队落户生活了六年,年年都数赵广义分到的红利最多。1974年秋天,赵广义招工到延边农机厂工作,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延边师范学校,后来当了一名老师,直到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当年下乡插队落户的情景赵老师还历历在目,他说每当想起当年他父亲骑着自行车去给他送衬衫的情景,他心里就很感动也很难受,当年的那件的确良衬衫,是他一辈子对父母的亏欠!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他永远都感激自己的父母亲。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赵广义老师的讲述编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