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牛滩镇建设村的一间老染坊,有老人抱着白色粗棉布来,自己染好后再带回家做成衣服。这样的“老习惯”,在当时已不流行,不过是老人的一点执念。

当年老人的做法,却被孙女余思思看在眼里。她偷偷学、仔细记,才有了后来的“泸县余氏扎染”县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在牛滩中心小学毓秀楼3楼,染坊变成了染房,手工教室成了扎染陈列室,35岁的美术老师余思思带着学生,以扎染工艺先后制作了近200条“龙”。

形态各异

扎染龙是隔辈人传承的技艺

雕刻板、各式各样的刻刀、堆积的白色棉布……学生们每周有2天时间,会安静地坐在这里学习布艺扎染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扎染龙元素布艺作品。杨理摄

教室四周的展柜上,陈列着不少龙元素的布艺作品;墙上,展示着传统龙纹图案的挂画;桌子上,摆着印着卡通类、传统国风类龙图案的绣绷,以及各种龙布偶、彩龙香包、龙绣布包……时下流行的国潮元素,已融入在这青蓝色的花布之上。此外,还有很多扎染布挂图以及用扎染布制作的小摆件、首饰和工艺品,一屋子的青蓝色顿时感觉活泛起来,布艺上特有的龙形象也多了一分灵动。

在机器印花或染布技艺早已成熟的时代,手工染布制图不是易事,余思思却仍在坚持,一双手也因此时常带着洗不干净的蓝色。但她说,能在自己专业所及的基础上,将家中老人的技艺继承并传递下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扎染技艺启蒙,在余思思5岁时就已开始。那时候,她经常跟着奶奶去镇上的老染坊,看着奶奶洗布、搅拌染缸、染布,耳濡目染中就有了“偷学”的兴趣,时不时还会被奶奶念叨“学这些干啥,你要好好读书”。

余思思说,她的父母是不会扎染的,因为父母年轻时已有各种花色的棉布、化纤布、牛仔布,对传统染布技艺反而缺乏兴趣。奶奶杨淑华的染布技艺是从爷爷余海洋那里学来的,爷爷的父亲是染匠,爷爷年轻时也是一名有经验的染工,5个孩子都靠他染布养活。

传承创新

扎染龙进入学生课堂

余思思回忆说,染布的过程很繁琐也很费时,但当年爷爷奶奶只喜欢用自己染的布做衣服。奶奶染布,是用新鲜的板蓝根浸泡在缸里,通过逐次逐量加入石灰粉,不断用棍子捣打,直至缸中的液体呈现出亮蓝色,最后再用纱布滤掉沉淀物,才算制好了染液。这时的蓝色染液还不能用,还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白酒、碱粉和水,再静置2到3天才能成为最终的染液。

老人家染布讲究慢工细活,新买的粗棉布泛着微黄色,要提前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然后再放入染缸中10分钟,提起来再氧化10分钟。如果需要颜色深一点,这样的过程需要连续多次以上,直到色泽饱和,然后把布自然阴干,才算染好。如果太心急,布浸泡不匀或是暴晒,都会导致染布失败。

奶奶染一次布,只能得到十多米不花哨的纯色布,可制成衣裤2套,衣服的颜色也是“一水蓝”。

时光如梭,随着牛滩老染坊的消失,多数当地人也忘记了曾经还有过这样的技艺。

“云南、贵州都有扎染,我们也有,为什么却很少有人去做呢?”2012年,长大后的余思思在网上看到扎染布艺后,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老技法染一次布,看看自己能不能行。

随着仔细回忆和一次次尝试,对染布最原始的热情开始萌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思思将扎染技艺带到了课堂中。杨理摄

在阿坝师范院校就读美术教育课程时,余思思开始试着练习用纸雕刻出生肖龙的图案,有了较扎实的功底。毕业后,她回到牛滩镇中心小学担任美术教师,一开始自己在家练习染布,后来在该校校长刘玉权的提议下,把染布技艺带进学校课堂。

2021年,在几次实操刻画龙图案的练习后,余思思开始试着用蓝染工艺染制龙画:以泸县文广旅局提供的卡通龙形象图案作为蓝本,教导孩子们通过用复写纸将画作印在牛皮纸上;然后用刻刀雕刻出龙画的线条,再将制作好的刻板纸刷上桐油;刻板纸平铺在需要染制的棉布上,用黄豆粉、石灰粉调制的面糊平刮,填充好刻板图案的每一处空隙;最终在布上印出龙的图案,自然晾干后再用传统技法进行染制。

青蓝色的染布作品中,渐渐出现了一条条神态各异的龙。而染好的纯色布,也能通过手缝或配饰做出布偶、提包等布艺制品。

魅力展陈

扎染龙走进博物馆

“今年是龙年,孩子们对龙的喜爱倍增。泸县是‘龙城’,我们也以雨坛彩龙、龙脑桥等作为蓝本,制作了不少与龙有关的作品,送到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等地方进行展示。”余思思对本地扎染布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泸州的染布工艺一开始其实并不花哨,以纯色为主,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但在此基础上扎染的花布线条比较柔和,以“清雅”为主,多见青色、蓝色,即便是最浓郁的“青”也并不显得厚重。

对比外省扎染中颜色多见绿、黄、红而言,青蓝色确实显得单一了些,但历史传统感更浓厚。而染布中加入的龙元素,其实是一种“取巧”,将生肖元素融入生活日常,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更能让人看到染布作品特有的美。

余思思说,染布的技艺虽是家传,但并不是什么秘密。作为非遗传承人,她想把这样的技艺带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从中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今,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扎染技艺打造成本地品牌,让人透过染布的作品看到的扎染文化、龙文化和传统文化。

“不妨大胆试想一下,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能在本地新建一间老染坊,像泸州众多老酒坊一样,让更多外地的朋友、研学的学生来到染坊里,学习并体验染布技艺,把传统的技艺留下来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相信总有人能够在传统工艺的延续中,不断找到非凡的乐趣。”余思思说。(彭茜、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