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日时令,户外冰封雪冻,寒气逼人;室内则铺设长几卧榻,一炷馨香悠悠燃起,一壶热茶徐徐烹煮。

志同道合的好友们围炉而坐,笑谈风生,话题不涉世俗的衣食琐碎,也不沾染官场的名利纠葛,而是沉浸在读书心得的分享、隐居生活的畅想之中,氛围轻松自如。

时而有老友携稚子前来闲适小聚,浅酌一口陈年浊酒,品尝一块热腾腾的芋头,谈笑声中时光悄然流转,待到客人起身告辞之际,也无需繁复客套,一切尽在不言中。

静观潭水中月影摇曳,聆听夜色里悠远钟声,众人围炉共煮佳酿,炉火上茶香四溢,这般无拘无束、谈笑自若的情境,更是充满了欢愉与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喝热茶驱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寒夜》

寒冷的冬夜里,友人踏雪而来,吩咐小童煮茗,没有热酒相待,却以一壶滚烫的茶水代替,那炽热如酒的茶香在竹制的炉膛中升腾,炉火初红,暖意融融,这不仅驱散了冬夜的严寒,更温暖了宾主之间的情谊。

寻常生活中的这一幕,看似平淡无奇,却因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而变得无比珍贵。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则将冬夜的意境升华至另一重境界。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

那月下傲霜的梅花,既是冬日的象征,又寓含着坚韧不屈的人格魅力,使得这个冬夜不再只是寒冷和寂寥,反而充满了浪漫、温馨的气息。

冬夜里的茶香四溢,是友情的热烈与深沉,是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韧之美。

煮茶得益,品茶人也很重要,在这大冷冬天里,能共处一室轻啜慢饮,也能感受到那股暖暖的快意,他们喝的不是茶,是这浓浓的情谊,如品那名茶般回味无穷,余味缭绕,久久不散。

这样的冬天,虽然冷冽,但因有那杯热茶、那抹月色和那枝寒梅,一切变得如此生动而深情,犹如一首温暖而煽情的长歌,在冬夜的寂静中低吟浅唱,让人心生向往,难以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带着喵星人一起烤火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词人),他一生都在抒发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强烈心愿,谁又曾想到,就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居然非常喜欢猫。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决定宅在家里不出门。

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身处室内,炉火映照着温暖的毛毡,熊熊燃烧的溪柴带来阵阵暖意。他与心爱的猫儿——“狸奴”相伴,安然避开了室外的恶劣天气,共同享受这份家的宁静和安逸。

尽管窗外是冬日肆虐的风雨,但屋内却是一片温馨祥和,那跳跃的炉火犹如生活的热情,那依偎身旁的狸奴更是陪伴的温情。

这种对比鲜明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浪漫情怀,外面的世界无论多么动荡不安,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却如同冬夜里最温暖的一盏灯,明亮且持久。

这样的冬天,在风雨之夜与宠物共享一份闲适时光,不仅暖在身,更暖在心,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深情的居家生活美学,让人心生共鸣,感受到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唯美煽情的气息。

【3】围炉煮酒,氛围感拉满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这首诗,以其淡雅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冬日围炉对饮的美好画卷。

眼看,雪花即将飘洒,而室内,邀约而至的朋友,围着那热烈的小火炉。

新酿的美酒泛着诱人的绿意,三五知己围坐一堂,不畏风雪严寒,直到夜阑更漏,只愿共享此刻的惬意时光。

这份浪漫的冬日意境,既包含了对抗寒冷的自然环境,又体现了人间情感的深厚温暖。

这种围炉煮酒、谈笑风生的场景,散发出一种唯美而深情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色彩,仿佛置身其中,体验到那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满足与人间情谊的醇厚之美。

【4】地炉烤栗烤芋烤薯,暖心暖身暖胃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

莫嗔老妇无盘飣(dìng),笑指灰中芋栗香。

——宋•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在漫漫长夜中,由于木柴烧尽只余灰烬,已无烟火腾起,但那嵌入地面的地炉里,温着热酒,其温度之高仿佛热水般温暖人心。

无需因没有丰盛菜肴而责怪老妇人,因为就在炽热的地炉灰烬之中,埋藏着的是香气四溢的烤芋头和板栗。

读至此作时,会陶醉在这片诗意的冬夜田舍生活画卷:皑皑白雪覆盖下的静谧夜晚,地炉火光微闪,熠熠生辉,热酒的醇香弥漫室内,而灰烬之下则隐藏着朴实却美味的烤薯烤栗,它们在地炉的余温下渐渐熟透,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冬日闲坐家里,喝口浊酒,吃块烤芋头,谈笑风声弥温着房间。

这份冬日田园的乐趣,不在于豪华盛宴,而在寻常人家的灶火之间,用最原始的方法烹煮食物,那种暖心暖身又暖胃的感觉,无疑构筑了一种浪漫且深情的意境。

这样的体验触动人心,使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强烈情感色彩,既有对淳朴乡村生活的热爱,又有对人间温情的深深眷恋。

【5】闭门不出,忙着猫冬

好诗读罢倚团蒲,唧唧铜瓶沸地炉。

天气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与狸奴。

——金•刘仲尹《不出》

诗人在诵读完一首佳作之后,舒适地倚靠在柔软的团蒲之上,耳边回响着那炽热的铜瓶中沸腾泉水的声响,而地炉则释放出暖人的温度。

外面如此天气,诗人选择闭门不出,却并不感到孤寂,反而乐享其中。

他将温暖的地毡一分为二,与自家可爱的“狸奴”(即家猫)共坐其上,同享炉边的宁静与暖意。

人与动物间的情感交流更为冬日增添了几许浪漫与温情,这是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生活,和谐发展。

窗外是冰天雪地、严寒侵骨,窗内却是书香弥漫、暖气萦绕。诗人苦读书,养气质,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身边伴有温顺可人的狸奴相依偎,他们一同坐在滚烫的地炉旁,共同享受这份冬日的安逸和幸福。

这一场景所勾勒出的情感意境既深沉又动人,它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揭示了文人墨客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与深情挚爱,让读者不禁陶醉于这份简单而又富有人生哲理的冬日室内生活之美。

我仿佛能闻到那一炉烟火气中夹杂着丝丝书香和猫儿慵懒的气息,那种平凡生活中的浪漫与暖意让人回味无穷。

【6】被窝是冬天的归处

急景流如箭,凄风利似刀。

暝催鸡翅敛,寒束树枝高。

缩水浓和酒,加绵厚絮袍。

可怜冬计毕,暖卧醉陶陶。

——唐•白居易《晚寒》

深入体会这首作品时,会融入那冬日独有的意境:天地间一片肃杀,然而生活的艺术便在于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温暖世界。

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冬夜图景,让人感受到严寒中的慰藉与宁静之美。

尽管外在世界充满凛冽,而在那小小的室内空间里,却是融融的炉火、浓浓的酒香以及诗人陶醉于暖被之中的那份安然自得。

中国哲学讲究“气”,讲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有理便有气”。中医也研究“气”。

哲学与医学也许有各自的诠释,但对晋通人而言,“气”就是人体运作规律的体现。

人要健康生活,就要像顺应天地之气一样,尊重和顺应“气”的变化规律。

冬日里睡觉也是养生需要,一个济世为民的白乐天,睡觉也算是休养生息,且是换得浮生半日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趁阳光出门活动活动

冬晴日气午,乘暖得步屧(xiè)。

儿仆为游园,俛仰才自惬。

——宋•韩淲(biāo)节选《晦日即事示同游》

连绵冬日阴冷之后,偶逢天晴,太阳高挂于中天时的那份暖意。午后的阳光如同恩赐,它驱散了严寒,让人得以惬意地踏着木屐,悠然漫步。

家中的孩童和仆役一同外出游览庭园,他们在俯仰之间尽享冬日暖阳带来的欢愉与满足。人们在阳光下活动时自在随性的动作。家人同乐、自然共融的画面,展现了冬日生活的一抹亮丽色彩。

诗人韩淲以细腻的情感捕捉到了这一刹那的美好,通过寻常的家庭出游场景,传递出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浪漫情怀——即使是在冬天,也能从平凡中找寻到无尽的诗意和暖意。

这份对冬日阳光的珍惜与享受,唤起了读者内心对和谐家园、人间温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深向往,使这个看似平淡的冬日午后充满了深情厚意与生动唯美的画面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欲与地炉难解难分

天地风霜日夜新,地炉稳坐暖如春。

筋骸已畅心无用,转愧窗间映雪人。

——宋•杨蟠《地炉》

外界风霜交加,冷意逼人,而室内却有温暖的地炉相伴,犹如春天般宜人。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内外环境,凸显了地炉在寒冷冬日里给人带来的温馨与舒适。

身处地炉边,身体得到了舒展放松,心情也随之宁静满足,以至于诗人感觉仿佛无所求。

然而,当他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白雪皑皑中辛勤劳作或艰难行走的人们时,内心不禁生出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自身得以安逸的庆幸与感恩,又有一份对窗外寒冬中他人的挂念与愧疚。

这种情境唤起了人们对家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他者的关怀,营造出一种饱含诗意、深情且煽情的冬日画卷。

这种情感交融使得诗句增添了浓厚的深情与人文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离骚配酒,寒夜退散

牙签万轴小蓬瀛,料峭风寒逼短檠。

一卷离骚一壶酒,雪庐消夜古狂生。

——清•郑以痒《寒夜读书》

冬夜书房内,诗人在料峭风寒中独自品味离骚、对酌佳酿的情景。

“牙签万轴小蓬瀛”,诗人以“牙签”借指丰富的藏书,其数量之多仿佛是一座微型的海上仙岛蓬莱瀛洲,暗喻了书房内蕴藏着无尽的知识宝藏。即便窗外是严冬的凛冽,室内却因为这些书籍而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诗人手中捧读的是屈原的《离骚》,这部充满忧国忧民情感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同时,他身边还备有一壶醇厚的美酒,用以陪伴这漫漫长夜。雪庐,即覆盖积雪的小屋,这一景象进一步强化了冬夜的氛围。

诗人自我形象为“古狂生”,一个不畏寒冷、不随流俗、坚守内心世界的古代文人,在这样的夜晚,通过沉浸于文学与饮酒之中,他不仅驱散了身体上的寒冷,更在心灵上获得了深深的慰藉与温暖。

诗句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散发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意之美,将冬夜的寒冷与室内的暖意交织成一幅深情且煽情的画面。

想象那盏孤灯映照着泛黄的纸页,酒香与墨香交融,外面的世界虽天寒地冻,诗人的心中却燃烧着炽热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独特的浪漫与暖意足以抵挡任何严寒,形成了一种唯有深沉热爱生活与文化的人才能体验到的冬夜美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负暄,俗称晒太阳

火阁红销雪尚香,睡魔引我入渠乡。

觉来一阵寒无柰,自掇胡床负太阳。

——宋•杨万里《火阁午睡起负暄二首•其一》

冬日午后诗人从温暖的火阁中醒来,继而享受阳光照耀的情景。“火阁红销雪尚香”,诗人以“火阁”象征冬季取暖之处,炉火熄灭后的余温仍与户外未消融的雪香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冬日暖意。

尽管室内的炉火已熄,但雪之芬芳犹存,暗示着寒冷季节里生活中的丝丝暖意和闲适。

“睡魔引我入渠乡”,“睡魔”在这里被赋予拟人化的手法,诗意地表现出诗人沉醉于午睡之中,仿佛被引入一个梦境般的境地。这句展示了冬日里慵懒舒适的午后时光,人们愿意在温暖的室内安然入睡,暂时忘却外界的严寒。

“觉来一阵寒无柰”,诗人醒来时感受到的一阵冷意将他拉回现实,然而这种突如其来的寒冷并没有带来不悦,反而更显出醒后亟待寻求新的温暖来源的期待感。

“自掇胡床负太阳”,诗人亲自搬来胡床(古时一种轻便坐具),将其置于阳光下,尽情地接受冬日阳光的沐浴。即使外面天寒地冻,晒太阳这一简单行为在此刻也显得无比温馨和惬意,它不仅暖身,更能暖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斜倚薰笼,熏香取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 王昌龄节选《长信怨》

唐·王昌龄的《长信怨》节选部分描绘了深秋至冬初时宫中女子独处幽居的生活画面,诗中的意象虽非直接指向冬日取暖,但其氛围和情境却能引申出与冬日倚熏笼取暖相似的情感意境。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这两句通过金井旁梧桐树叶转黄、珠帘外已结霜的情景,渲染出秋末冬初清冷而静寂的宫廷景象。

金井象征皇家气派,梧桐叶黄则预示着季节更迭,夜间的寒霜暗示气温降低,也寓言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里的“熏笼”是古代用以取暖或熏香的器具,玉枕则是华贵的寝具。

主人公面对熏笼和玉枕,它们在寒冷的夜晚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她独自斜倚其中,聆听南宫传来的漫长漏声,这既反映了她的孤独处境,也展现了她在寂静冬夜里借由熏笼取暖的场景。

冬夜漫漫,皇宫深处,一位女子在褪去繁华色彩的熏笼边,倚靠温热的玉枕,任凭袅袅熏烟弥漫周身,试图驱散冬夜的寒意与内心的哀愁。

透过那悠长的漏声,仿佛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沉重与情感的积淀。尽管身处冰寒之地,但她与熏笼相伴,取暖之余亦寄情于这一方温暖的空间,这份冬日独有的浪漫与暖意,在寂寥无声中愈发显得深沉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