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6011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掌握这2个核心特点,有效识别PUA

02、警惕!有的精神心理机构存在“PUA骗局”

03、我们收费高却不断有人求诊,是对患者实施PUA了吗?

04、拓宽认知边界,提高认知层次,是预防PUA的最好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现在网络发达,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再借着互联网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大众知道“PUA”这个概念。而且,网友们所说的、所警惕的PUA已经包括了很多形式。

在一开始,PUA只是个“工具”。它的全称是“Pick-up Artist”,指的是一些不善交际、情商较低的男性,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后,提高人际交往和情商,获得更好的生活。

可是,刀在好人手里,可以创造美食;刀在坏人手里,则可以成为杀人凶器。

在不怀好意的人手里,PUA逐渐成了精神控制,变成了害人的东西。它逐渐发展为:在一段人际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其中一方对另一方进行不断的精神打压、否定、贬低,进而实施情感控制,令后者的精神、身体、经济都遭受巨大伤害。

这里的人际关系,最主要、最常见的是恋爱和婚姻中的PUA,其中一方出于扭曲的三观,为了满足自己病态的心理需求,又或者为了经济利益,对另一方不断侮辱、攻击、威胁、道德绑架等等。

不过,随着大众理解的不断发展,现在人们说PUA的时候,它的涵义已经更加广泛了。它不仅仅指恋爱、婚姻关系中的情感控制,还包括了“职场PUA”,“老师PUA学生”,“被诈骗分子PUA了,损失巨款”,甚至有的网友会说“父母PUA孩子”等等。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分析PUA的两个最主要特点,希望能帮助网友们提高识别意识。

尤其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之后,父母带孩子四处寻医时要懂得鉴别:大夫们都说一定要及时重视、赶紧解决,这话没有毛病,可到底哪些情况下其实是危言耸听、企图PUA和忽悠我们?父母一定要懂得识别。

以及,有的网友有疑问:何医生,你们机构的深度催眠,是不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控制、实施PUA?下文也会作详细的解释。

01、掌握这2个核心特点,有效识别PUA

PUA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需要一些条件的。通常来说,实施PUA的人掌握了一些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然后通过特定的步骤、方法,让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控制”。

以下是PUA的本质中,最核心的2个特点:

第一,施害者故意通过语言、行为、旁敲侧击、与别人串通等等各种形式,令受害者产生自我怀疑,然后再到严重的自我否定,甚至自罪。

这时候,受害者失去了理性判断的能力,并出于补偿心理、甚至是“赎罪”心理,对施害者言听计从,不惜满足对方的过分要求。

更严重的话,受害者会觉得活着非常痛苦,出现重度抑郁发作,决定自杀。国内最有名、最典型的PUA事件,是“北大女生包丽自杀案件”。

包丽与北大师兄牟林翰谈恋爱后,牟林翰对包丽不断进行侮辱、贬低,要求她拍裸照、在身上纹“牟林翰的狗”,还曾经要求她为他怀一个孩子,然后打掉。包丽多次提出分手,但牟林翰都以自杀作为威胁。

最终,包丽出现重度抑郁发作,还出现强烈的自罪心理,微信上留言给男友说要“谢罪“之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2023年,牟林翰被判处虐待罪,被处有期徒刑3年2月。这个案件被称为“国内PUA第一案”。

从公开的信息来看,牟林翰其实是个PUA女性的高手,他对包丽的精神虐待是故意的。可惜,包丽虽然成绩优秀、能力出众,却不懂得及时识别、应对PUA的高效知识,最后发生悲剧。

第二,在“诈骗式”“牟利式”的PUA中,施害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不是辱骂、贬低,而是刻意制造或者强化受害者的恐惧感,令受害者出现灾难化思维。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出于本能,会非常渴望摆脱这种恐惧感,寻求确定的安全感,理性判断的能力会明显削弱。这时候,施害者再作出权威或善解人意的样子,提出“解决方案”,受害者为了摆脱恐惧,就很容易信以为真,掉入圈套。

比如老年保健品诈骗案件中,虽然骗子行骗的方法层出不穷,但核心都是大同小异的——先利用、或者激发老年人群体对生病、死亡的恐惧,然后再说自己产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令老人们趋之若鹜,稀里糊涂地就掏了钱。

如果这些老人本来就感到孤独、缺乏价值感,骗子先对他们嘘寒问暖、说赞美夸奖的话,老人们就更容易上当受骗了。

02、警惕!有的精神心理机构存在“PUA骗局”

还有一种PUA的情况,这里要单独拎出来分析—— 精神心理障碍诊疗过程中的PUA骗局。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时候,父母是非常焦虑的。尤其是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这属于老百姓所说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父母根本接受不了,“我孩子怎么变成精神病了呢?”

很多孩子在公立医院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精神科治疗,但疗效不佳,父母很容易对公立医院失去信心,通过其他方式想办法。这时候,臭名昭著的“某某系”医院就很容易抓住父母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趁虚而入。

通常,第一步,“某某系”医院会先跟父母分析,孩子得病了,父母负有很大的责任,比如把有问题的基因遗传给了孩子、采取了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更早地发现孩子的问题,拖得太久了等等。

“某某系”的这些分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父母往往对孩子患病是负有不少责任。而且,很多公立医院的大夫、专家,也会说孩子的病因中有遗传因素(当然,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认同)。

所以,在这一步,我们还不容易判断出对方是不是“某某系”。

第二步,“某某系”会把孩子的病情说得非常严重:如果现在不赶紧治疗,孩子这辈子都会好不了,就被毁了,大脑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药物副作用会越来越大,别说上学了,可能以后生活自理都成问题,跟残疾人差不多,甚至会自杀、伤害别人、成为大众眼中的疯子……

这些“预测”,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发生。甚至有的孩子在公立医院就诊时,就已经被诊断为“重性精神病”,父母已经产生了恐惧。如果孩子的病情不断发展,确实有可能出现幻觉、妄想,决定自杀;有的则出现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危害很大。

但是,到了第三步,“某某系”的真实目的就露出来了。他们往往会打包票,说虽然孩子的问题很严重,但只要父母现在重视,跟孩子一起配合他们的治疗,孩子肯定能好起来,正常上学;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父母要花点钱。

听到这里,父母们就要警惕了。你们要意识到,“某某系”上面的第一步,其实主要是为了让父母产生愧疚、自责,很想赶紧弥补自己的过错或者“基因缺陷”。

而他们的第二步,是让父母产生或者激活强化恐惧,产生灾难化思维,并且本能般地渴望摆脱这种恐惧,获得一种安全感。所以,他们的第三步就是及时提供这种“安全感”,把治疗效果说得天花乱坠,确保孩子的病能好。

这时候,如果父母缺乏觉察和警惕,就很容易像溺水的人看到救命稻草一样,其实根本没有用,但也忍不住拼命抓住,也就是病急乱投医,最终损失了金钱和宝贵治疗时机,孩子在康复的途中走了一段弯路。

03、我们收费高却不断有人求诊,是对患者实施PUA了吗?

有的网友提出疑问:

“何医生,你们机构收费那么高也不断有人求诊,你们机构的深度催眠是不是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控制、实施PUA?”

“甚至是不是在患者父母在前期咨询了解的时候,你们的工作人员就对他们PUA,让他们不知不觉被洗脑?”

这部分网友提问得毫不客气、相当直白,但我觉得这是好事,说明有更多网友也有这样的疑惑,只不过很多人没问出口。

因为,我们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深入理解和干预手段都太颠覆性了,引起一些怀疑和不解,这实属正常。而且既然有网友问了,我们也正好有机会深入解释。

我还发现,当下文解释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澄清了,而是再次深入分析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并强调患者父母一定要免于恐惧。

首先,很多网友对我们了解不多,以为我们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指的就是“催眠疗法”。再加上很多人觉得“催眠”很神秘,又受到一些影视剧、舞台秀的影响,以为催眠可以控制别人的精神和行为,所以怀疑“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是一种高级的PUA。

其实,这是个大误解。

真正的“催眠”并不是对人实施精神控制,如果个体对催眠师不信任、不认可的话,其实很难被催眠。

影视剧、小说里的催眠,往往加入了很多虚构成分,是故意营造神秘感。而“催眠舞台秀”多半也是人桥实验等,跟精神心理障碍诊疗中的催眠疗法相差很大。

现在,社会上会使用催眠疗法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进行“催眠下暗示疗法”,而不是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对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进行修复。

我们机构使用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是借助深度催眠这种手段,到达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然后精准化地修复他们主要的病理性记忆。

当然,以前,这个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我们也以为是“催眠真神奇啊”。但后来我们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病理性记忆、记忆再巩固等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最关键的不是催眠。

其实,如果想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深度催眠也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已经有研究表明,使用特定的药物、或者光照疗法,也可以进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

但是,进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只是打开了一扇大门,那打开门之后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患者康复?这才是重点。

我们经常在文章、视频里分享,我们进入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后,会精准化地找到症状背后的主要病理性记忆,然后精准化、高效化地进行修复。必须说明,这些病理性记忆,比如最常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不是我们引导患者想象出来的,而是患者当时自发地想起来的,在脑海里“看到”的。

当患者想起这些病理性记忆时,他们会慢慢地诉说出来,然后创伤修复师Lucy再进行处理,比如利用一些技术引导患者释放强烈的负性情绪,纠正不良的认知等等。这是“记忆再巩固”的过程。

可如果患者内心抵触,对创伤修复师的积极引导不信任、不认同的话,这种处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患者甚至有可能会从深度催眠状态中“醒”过来。

还有,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患者想起的病理性记忆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只不过偶尔会有些事实细节的偏差。这很正常,因为人类的记忆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也有可能因为这些记忆反复被激活、在无意中被“编辑、加工”,然后“记忆再巩固”之后,跟事实有一些不符。

可是,这些病理性记忆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是确定的,患者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把这些病理性记忆详细地告诉患者父母时,会告诉他们不要太纠结于细节是否准确,而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形成病理性记忆。

也就是说,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能让患者想起内隐记忆层面的记忆,找到他们患病背后的具体根源,让患者和家属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到底有没有发生过相应的事件,我们跟患者父母一聊就一清二楚了,这不可能是我们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更不可能用这种方式对患者和父母实施PUA。

而且,虽然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对于解决精神心理障碍非常高效,从技术层面,我们的心理干预是颠覆性的,能够深入而高效地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从不会对患者、家属保证“一定能治好”。

因为,实际情况中,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效果会受到患者、家属信任度、配合度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有些父母的求治意愿很高,对我们很信任,但孩子不这么认为,他们对我们缺乏了解和认同,拒绝深入处理一些症状和人格异常,甚至提出中止心理干预。

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会让父母真正理解这一点: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孩子在生活中不断提高觉察能力,必要时再过来接受我们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尽力引导孩子,但最终会充分尊重孩子和父母的意愿,放慢康复的步伐。所以,这无法打包票。

04、拓宽认知边界,提高认知层次,是预防PUA的最好办法

另一个证明我们没有实施PUA的事实是——我们从不对患者、家属制造恐惧,相反,我们反复告诉他们:

要深入了解了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然后一定要免于恐惧、免于恐惧、免于恐惧。

为什么不需恐惧?

第一,因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并不是基因遗传性疾病,科学家们根本就没找到所谓的“致病基因”。

对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反复分析过了,最近还详细写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这方面的滑铁卢。

第二,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实际上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是患者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其中最主要的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诚然,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中,有很多是父母无意中带来的,父母确实负有责任。但父母不需因此自责。而且,还有不少病理性记忆其实来自于学校、社会,尤其是互联网。

而正因有部分的病因在父母身上,那如果父母对此有了深刻意识,赶紧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加强自我反省、改变、提升,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的病情会明显缓解。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我家庭治疗”的积极作用。

如果孩子的病情不十分严重的话,父母通过“自我家庭治疗”,又或者规范的精神科治疗+自我家庭治疗,孩子慢慢就能走向康复,休学的孩子回到学校。

我们临床实践中有多个这样的成功例子,父母根本没带孩子来找我们看病,但通过文章、视频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孩子出现了极大的好转。

而且,既然这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那这就是可逆的、可康复的。很多孩子康复后,塑造出高逆商,性格反而更加优秀,越挫越勇的能力更强。我们分享了很多成功康复的病例。

所以,患者父母真的不需要恐惧,这没有必要,也不需有无力感,以为自己对孩子的康复做不了什么。其实,孩子病了,实际上是家庭系统病了,父母能做的事情非常多,能起到的积极作用非常大。

而且,为了不给患者、家属制造恐惧感,也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还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对于患者家属要“冷淡”一些:

有需求的患者或者家属添加我们的“咨询助理”后,助理会发送表格,但患者或家属填不填、什么时候填,助理不能主动催促、询问,更加不能说“要尽快决定了,这个月位置不多了”这种话。

如果患者、家属预约了面诊,那面诊结束就是结束了,医务部人员不能主动询问,“孩子感觉如何”“要不要定下来”,这都是禁止的。只有患者家属提出想进一步了解,工作人员才会给予回复。

所以有的网友说我们的咨询助理太高冷了,爱理不理的,是不是欲擒故纵啊。其实真不是,而是不想引起恐惧和误解。包括我的一些朋友、同事、校友找我咨询精神心理问题,包括孩子的一些问题,我也会有意识地不那么主动,因为他们通常无法理解我们取得的颠覆性突破,所以这不是摆架子,而是不想引起更深层面的误会。


当然,如果他们真的深入意识到我们的颠覆性发现,知道我掌握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的价值,非常真诚地询问,我也会很真诚地回答,让父母尽量少走弯路,甚至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

比如,我曾经帮助过2个出现抑郁的孩子,我跟他们分别谈了2个多小时,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一些建议及分析,孩子和父母有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适合孩子和自身家庭的康复路线图。现在,这2个孩子的状态都非常好,一个已经顺利上大学了,另一个已经大学毕业,并找到工作了。

对于一些病情不十分严重的,家庭情况跟我们机构收治范围不太相符的案例,我们反而会建议他们没必要带孩子过来。我们采取的临床精准精神心理干预只是其中一种康复方式,优势是更深入、精准和高效,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

如果孩子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父母进行“自我家庭治疗”,慢慢就好起来了,花小钱就能解决问题,虽然没有那么深入,但父母和孩子都有成就感,孩子也能回到正常轨道,这何乐而不为?这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那些接受我们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患者,通常都是疑难杂症,去过很多大医院都效果不好,病情已经很严重、很复杂了,说句不客气的话,都是北大六院搞不定的那种。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真正走向康复,实现撤药,尤其是要塑造出高逆商,以及父母懂得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能够快速积极地回到自己的成长轨道上。而且,接受过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案例,还可以添加我的微信,简单处理康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后续遇到较大的挫折时,也不容易复发,也就不需要反复回来找我们了。

所以,有不少网友对我们有质疑、疑惑,这都非常正常。很多人不相信我们所取得的临床突破,甚至觉得我们是不是大忽悠、实施PUA,这也完全可以理解。

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这部分网友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其实了不了解我们也不重要,更关键的是要更深入地了解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

所以,建议网友们不要只看我们的文章和视频,还要看看其他大夫或心理专家所说的,不要只接受单一来源、单一学科的信息,要做到兼听则明,多学习多了解,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提高认知层次,这样才是预防被PUA 的最好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