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周锦童

编辑|杨锦

运营编辑 | 王一晴

去年席卷全球的厄尔尼诺把大家折腾的够呛,没想到刚喘一口气,厄尔尼诺又要转向拉尼娜了?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厄尔尼诺事件已显示出结束迹象,拉尼娜可能在今年晚些时间出现,中国气象局也发布预警,预计今年夏季晚期将迎来拉尼娜现象的回归。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出现的条件有哪些?拉尼娜的出现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应该做好哪些应对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搜狐科技对话了兰州大学王澄海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快7月现身

拉尼娜被称为“反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是“小女孩”的意思,但它的威力却不容小觑,会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

最新的海温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暖水层显著减薄且深层冷水上涌逐渐加强,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已转为偏冷的状态。

王澄海表示,目前的预测来看,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即将结束,也预示着一次拉尼娜事件的形成。

不过,尽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通常会交替出现,但二者关系非常复杂,并非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一定会出现拉尼娜事件,也可能出现中性状况(既非厄尔尼诺也非拉尼娜),并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全球各大气候预测机构都表示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并大概率在今年秋冬季出现。”王澄海如是说。

WMO全球气候预测最新结果显示:目前(6-8月)衰减的厄尔尼诺事件向拉尼娜现象过渡的概率为50%,但拉尼娜出现条件的概率在7-9月就将增至60%,而8-11月期间出现的概率则增至70%。

王澄海表示:“在此期间,厄尔尼诺现象再度发展的几率微乎其微。”

那么,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必要条件都有哪些呢?王澄海指出了三个必要条件。一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要持续数月低于正常水平至少0.5℃。

二是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风要异常偏强,东风将表层温暖的海水吹向西太平洋,使得冷水从海底上涌到东太平洋表面,从而进一步冷却该地区的海水。

最后一个条件是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要异常偏强,因为这种对流活动的变化有助于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和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夏、寒冬或都难免

对于全球气候来说,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导致降水和气温的异常,也会使得热带气旋活动和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变高。

王澄海解释称,拉尼娜现象会导致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降雨增加,而东太平洋沿岸地区,比如像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地的降雨会减少。

在拉尼娜期间,深层海洋冷水上涌,影响全球热量分布,也会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偏低;此外,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会偏多,强度会偏强,而中东太平洋飓风数量则相对偏少。

至于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与拉尼娜密切相关,比如北美寒潮、澳大利亚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频频发生。

除了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外,网友们更关注的是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王澄海表示,拉尼娜时期,通常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会出现异常,比如2022拉尼娜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夏秋季连旱,但北方多地却暴雨频发。

最难捱的是寒冬,拉尼娜发生年的冬季,气温通常会比平常更冷,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寒潮和极端低温事件也会更强、更频繁。

“根据历史上的情况,拉尼娜事件出现的冬季一般会偏冷,大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但今年出现的拉尼娜事件不一定会意味着今年冬季会偏冷,因为,目前全球冬季仍然处在温度偏高的通道,但我国冬季出现几次极端偏冷事件的概率确实是会更大一些。”王澄海表示。

拉尼娜时期,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台风活动通常也会更活跃,这就意味着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次数也会偏多,强度偏强。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单凭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的出现来判定气候异常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王澄海如是说。

既然厄尔尼诺已经转向拉尼娜,是否意味着类似去年的极端高温热浪不会再现?

王澄海表示,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已接近结束,但它的影响有滞后性,像刚过去的春天,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10.9℃)就偏高1.4℃。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仍以偏高为主,今年夏天出现类似去年极端高温热浪的可能性较大,极端温度超过去年的可能性也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端气候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当下备受高温“折磨”的我们不免感叹:为什么我们如此不幸运?原本50年一遇的极端气候事件,怎么变成10年一遇了?全球气候变暖是不是“罪魁祸首”?

王澄海肯定了这一猜测:“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气候系统内部各分量的平衡被打破,各分量之间的调整产生的相互作用使得直接导致气候异常的大气环流发生异常,由于各地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不同,区域间气象要素的差异也有所增加,叠加在异常大气环流之上,极端气候事件显著增加。”

“除了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最引人注目外,像极端大风、冰雹、沙尘,超强和多发的台风等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也同样在增加。”王澄海如是说。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引起公众对全球变暖危机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在发言中使用了“全球沸腾”这一形象的词语表达了对全球变暖危害的担忧。

王澄海指出,目前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持续30-50年,而我们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和途径消除这种变化,所以只能减缓灾损和适应这种变化

此外,还需要提升对气候系统的理解和预测能力,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测。

“比如可以建立和完善极端天气事件的应急响应方案,通过媒体渠道宣传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危害来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最后,还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改进建筑设计内容,改进公共交通、娱乐设施防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的设施措施;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护标准;建设和维护防洪堤坝、排水系统和蓄洪设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