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以来,我省遭遇四次强降水过程,沿江江南地区降雨明显,省气象部门专家分析,江淮准静止锋稳定少动与冷空气频频南下是造成强降水的重要成因,预计未来十天还将有四轮强降雨,江淮和江南降水量将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省气象部门已派出6批次专家工作组到黄山、六安等市气象局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工作。

据统计,我省出现四次强降水过程,入梅以来,主雨区位于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我省出现四次强降雨过程,沿江江南雨区叠加明显;沿江江南累计雨量235.1毫米,与历年入梅后第1~8天累计雨量相比,排1961年以来第1位;暴雨综合强度达最高“特强”等级,位列历史第4位。

18日20时-26日08时,沿淮西部及合肥以南大部累计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其中沿江中部、江南南部超过250毫米。全省有1368个站累计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覆盖范围占全省面积的46.4%,其中349个超过250毫米(占11.8%),最大歙县昱岭关831.0毫米。黄山全市降水量465.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倍。全国超过700毫米的8个区域站均位于黄山市,其中有3个超过800毫米。

20日我省南部多地遭遇了同期罕见甚至破纪录的大暴雨、特大暴雨,并引发洪涝灾害。23日强降雨又杀了个“回马枪”,我省南部的歙县、黟县、黄山等地,再度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如此猛烈的强降雨天气将至少持续到月底。中期预报来看,未来十天还将有四轮强降雨,江淮和江南降水量将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

气象专家分析,形成这种稳定的天气格局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系统位置稳定少动,冷暖气流对峙,形成梅雨准静止锋。形成23日新一轮强降雨的另一个重要天气系统是东北冷涡,东北冷涡也是稳定少动,且频繁引导冷空气南下。副高稳定少动,主雨带徘徊停滞,导致暴雨、大暴雨落区高度重合,极易引发洪涝、山洪等灾害。另一方面,冷空气频频南下,冷暖对峙生成有利降水的动力条件,降水效率非常可观,动辄暴雨、大暴雨,局地甚至出现特大暴雨。

为做好气象服务工作,20日,省气象局主要领导赶赴黄山市现场指导,23日成立由业务处室和预报服务专家组成的基层指导专家库,根据重大服务需求和实际,选派专家赴基层指导。截至目前,已派出6批次专家工作组到黄山、六安等市气象局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工作。24日专题研究部署观测装备保障和重大业务服务省市县联动和力量调配,已安排5名业务骨干赴黄山市5个县区气象局开展气象服务工作。18日以来,省气象台每日与中央气象台会商,24-26日与中央气象台加密会商天气,并每日与黄山市气象局联合会商研判黄山市天气形势和发展趋势。省气象局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防汛抗旱气象保障服务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严密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及时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万无一失”。

黄山市气象局于19-20日、23日先后派出4个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指导组,深入黟县、黄山区、歙县和徽州区气象服务现场,开展灾害性天气应对指导工作。20日13时起,黄山市气象局分管负责人和气象台技术人员进驻市应急指挥中心,为防汛调度决策部署提供现场保障服务。

6月19日15时,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21日9时将暴雨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应急响应,开展观测-预报“咬合式”发展的业务联合值班。应急响应期间,省气象局持续派首席参加省防指24小时联合值班。

省气象局于6月19日8时起启动3小时加密服务,逐小时滚动更新《天气情况快报》,根据天气形势变化,省气象台每天与中央气象台、黄山市气象台加密会商天气。入梅首场降雨以来,省气象局共向政府、应急厅等部门发布《重大气象信息服务专报》2期,《气象信息专报》7期。联合应急厅发布气象灾害强对流防御提示1期,强降雨防御提示1期,联合水利厅、应急厅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8期,联合自然资源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7期,此外,联合住建厅发布城市内涝预警7期。6月22日19时省领导在安徽省气象局报送的17时报送的《天气快报》上作出批示。

18日20时-26日14时,全省气象部门共计首发、更新暴雨、强对流等预警信号714条,其中暴雨预警信号23条,预警信号累计覆盖相关责任人近101.2万人次;共计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服务72次,其中暴雨红色预警叫应25次、暴雨橙色预警叫应38次,强对流橙色预警叫应9次。

依托全省气象新媒体矩阵开展科普宣传,每日发布预报、预警、实况、灾害防御科普等信息,累计超过1300余条。按照“一过程一策”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要求做好国、省、市、县四级联动传播。

(记者 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