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承载生活功能的城市社区而言,妈妈们的活动极为重要。比如,多年前在上海近郊购房的中产家庭,由于上班路途不便、不愿接受隔代抚养等,诸多女性在生娃之后,便在家带娃,也进行兼职或创业。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在社区语境下,这些供需相互连接,也为女性的自身成长和营收带来了更多选择。

女性在家门口创业,有哪些普遍的特质,需要关注哪些要点,城市又该如何着手支持?2024年5月到6月中旬,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走访了上海徐家汇街道、新华路街道、东明路街道等地的社区,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3日,森兰社区生活中心的森兰创业女性橱窗。 王昀 图

追随内在需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上海浦东高行镇森兰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社区有三千多户业主。

结合上海此前发布的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8条,相关措施指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计划,加强社区创业帮扶指导,针对性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社区创业空间。

作为最早的小区业主,汤巧轶夫妇2009年入住时,周边尚缺乏配套设施,从装修到家乡菜,邻居们逐步加深了解和信任,进而形成两千人规模的“森兰妈妈团”。2013年,汤巧轶与合伙人开始筹办咖啡馆,以容纳越发多样的社群活动。2014年,汤巧轶有了孩子之后,辞职专做咖啡馆,两年后又成立了社会组织。通过多年积累,目前,每年近400场由社区真实需求生发的活动在咖啡馆开展,包括亲子读书会、戏剧社、音乐会、运动会、厨艺交流、非遗传承、青少年职业体验、闲置物品交换、生活市集、社区议事会等。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多个长效共益的项目。参与者又组成自治运行的社团。这些工作也得到街道、妇联等政府部门,周边街区商户等多方支持。如今,这家380平方米的“再见上海”咖啡馆成为森兰社区生活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3日,森兰社区生活中心里,一些准备使用的活动道具。 王昀 图

女性在基于社区的实践中,完成个体成长与社会资本积累。创业女性的孵化,也是森兰社区生活中心的重要关切。汤巧轶介绍,这两三年经济下行,社区中不少家庭面临男性降薪甚至被裁员,女性兼职和创业群体的数量比2020年时又增长了30%。

不同社区的女性,在生活状态和创业动力上是相似的。比如,徐家汇街道的某个居委,刚启动零工平台,收集本地企业的用工需求,并支持人们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负责协调和联络的志愿者,正是一位妈妈。她表示,自己之所以来做这件事,是因为有社交需求,也不耽误下午接孩子放学。在社区里,这类妈妈还有很多。

据了解,本地高知分子重视对孩子的特长教育,还有不少老人想学书法,日后零工平台可与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士对接。一方面,和汤巧轶的咖啡馆类似,这样的平台在运行中成熟起来,志愿者就可能成为专职人员,进而招募更多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平台本身收集到社区需求,在此基础上去招募服务提供者,后者自然成为潜在的创业者。

相比获得外在认可,女性的这类行动,更大程度上是追随成长的内在需求。近期,在区镇两级妇联的支持下,汤巧轶组织了“俪人行创未来”创业女性社群,一起学习讨论,并去其他社区学习。“大家参访其他地方,不是要扩大客群,森兰的市场足够大。而是为了开阔眼界,看到更多同伴,得到更多启发和鼓励。”汤巧轶说。

研究员意识到,女性基于社区的兼职和创业,并不一味追求做大规模,而是由真实需求出发,在有意义的连接中相互学习,在良性关系中共同成长,进而带动社区发展。这本身就可以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生命力,也创造可持续的高质量充分就业。

以此为基点,城市决策者可以重新认识社区。很多时候,商业机构将社区看作一群被动跟随潮流的消费者。但社区的主体性一旦发挥,完全可以对商业进行吸纳和连接,而不是被动跟随,最后孕育出与长期主义商业共赢的格局。上述女性基于社区兼职和创业的过程,正是把社区往这一理想图景去推进。

需要润物无声的精细化治理

这类自发行动以女性为主体,但未来的参与者并不限于女性。在研究员看来,“无为而治”,还是需要建立在润物无声的精细化治理基础上,也即基于社区自治的特征,给出方向性的引导和相应的规则。

如前所述,人们在社区共创共益,需要一个过程。大家先意识到社区事务与自己有关,进而感受到这些事情有趣,再到重新认识社区,最后成为共建主体。

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对此做出预判,为这类力量的生长留出空间,需要时提供支持,但不能拔苗助长。尤其是,支持具体志愿者服务和相应团队的工作,而不是把资源投入到硬件上;也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与审核,不能只为完成指标而进行机械命令。有的社区会委托第三方组织进行社会工作,后者倘若得力,也会遵循自治原则行事。这方面只有尊重专业力量,才会有长期和更大的收效。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更为关注人与人面对面的工作。通过公益的路径,可以创造信任,拓展更多可能性,进而让面对人的服务体现价值。比如,对特殊需要群体的支持性就业,可以让更多家庭得到被尊重的感受,也可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上海的老龄化严重,这类需求会越来越多。这既是看顾特殊需要群体,也是对城市进行活化。尤其是,应该有明确的政策,在社区之中,支持各种基于真实需求的社群得到孵化。上海的自治金项目,在很多社区运作得很好。其他职能部门也可以此做参照,放宽条件,或提出更为针对性的支持方向,让女性更顺畅地在本地社区就业和创业。

其次,对社会资本在这类创业和就业中的效用,城市需要进行更为有效的评估。其中包括纳入更多利益相关方。比如,房屋中介、连锁餐饮等,会乐于进行这类社区连接,但要让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展实践,还需要更多类似ESG这样的评价体系去推动。

女性在社区之中,倾向于相互支持,满足对方的需求并实现自身的价值。近期召开的世界基准联盟年会,相当一部分内容,正与如何评估ESG的“社会”(Social)部分有关。通过已有和正在进行的社区实践,上海是可以领风气之先,把评估这件事做好的。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