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

赵声良 主编;敦煌研究院 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是国内首次系统整理出版大英博物馆藏敦煌艺术品的著作,为大英博物馆首次国内正式授权。收入103幅代表性的敦煌艺术精品,涵盖唐、五代、北宋时期佛教绘画,内容包含五大主题:一是说法图、经变画;二是佛像、佛传;三是菩萨像;四是天王、力士、高僧;五是曼荼罗及其他。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每件作品的内容、释文、风格特点、艺术成就进行了详细解说,吸取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多件作品提出了创新性见解,对敦煌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内文选读: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中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唐朝至宋朝期间绢本、纸本绘画作品,内容十分丰富,艺术价值极高。对于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来说,藏经洞出土的绘画不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是同时期石窟壁画的重要补充。一些佛教内容,壁画中出现较少,而绢画中保存了较多的作品,如炽盛光佛图(图1)、地藏菩萨(图2)与十王经变(图3)等。还有一些经变画虽然在石窟壁画中已有非常丰富的表现,但同一主题的经变画,在绢画中往往有不同于壁画的表现特点:或对内容的选择重点不同,或在画面构成方面有所创新,如观无量寿经变(图4)、维摩诘经变(图5)、观音经变(图6)等。从大型经变画、尊像画到人物、山水等绘画的技法和风格特征均可与敦煌壁画艺术互证,使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和风格成就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绘画在唐朝和唐以前主要以壁画为载体,南北朝至隋唐那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均是绘于殿堂和寺院墙壁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殿堂、寺院建筑大多湮灭,使我们无法得知当时的绘画状况。而五代以后,绢本、纸本的绘画逐渐成了主流,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代绘画,主要也是唐代之后的作品。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绢本、纸本绘画由于材质上与壁画差异较大,其表现技法、风格特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藏经洞出土的绢本、纸本绘画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绢本、纸本绘画与壁画相关联的重要资料。通过与敦煌壁画相比较,我们可以探讨古代画家对壁画和纸本、绢本绘画的不同技法和处理方法,从而了解这一重要阶段绘画史演变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炽盛光佛及五星图

这幅《炽盛光佛及五星图》根据《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绘制,这一题材的作品最早出现于唐朝,北宋、西夏时期极为流行。主要是信众们用于礼拜,祈求消灾免祸。此图左上角有文字题记:

炽盛光佛并五星

神乾宁四年正月八日

弟子张淮兴画表庆

题记文字竖行由左至右。由题记可知为唐乾宁四年(897)所造,这是现存最早的炽盛光佛图。画面中炽盛光佛坐在一辆牛车上,车上插着两面有云纹的旌旗。佛身上放射出五彩的光芒。佛周边表现五位星官:画面左侧第一位是木星,也称摄提。他是一个文官模样的人物,戴猪冠,着青衣,双手持一果盘。木星后面是水星,也称北辰,是一位女性。她一手持笔,一手持本,头戴猴形冠。炽盛光佛的车前有一老者牵牛,这是土星,为婆罗门打扮,头戴牛头冠,一手执杖。土星后面是金星,也称太白,是一位身着白衣的女子,戴鸟形冠,双手抱琵琶。画面右下侧是火星,也称荧惑。他的形象如金刚,头戴马头冠,身有四臂,分别持弓、箭、剑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地藏菩萨像

此幅立姿地藏菩萨为比丘相,头顶有华盖,头后有圆形双层头光,赤足踏莲台。他身着偏袒右肩式袈裟,其上的黑色方格尤为醒目。这是表现水田图案的袈裟,叫田相袈裟或田相衣。田相象征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生命。此袈裟用黑色绘出田相,其间施以绿色线条和红、黄、白色晕染,袈裟边缘和裙摆微微飘动,既表现出衣料的柔软,又营造出行云般的动感。此身地藏菩萨的面容很有特点,面庞圆润,双耳垂肩,五官十分俊美。弯弯柳叶眉下明眸低垂,鼻梁高挺,樱桃小口。面颊、眼窝上胭脂红的晕染和微微鹰钩的鼻尖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异域之美。榜题"南无地藏菩□"文字为反向,是写在绢的背面的,可能画家画完时不小心题在绢的反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十王图画卷

冥府的十王,最初是作为伴随地藏的像来表现的,后来就单独地被作为主体来表现了。此图似未完成,中央部分缺失。现存部分绘十王中的第一殿秦广王至第五殿阎罗王,卷末绘地狱图及地藏菩萨出现。第六殿变成王以后的五个王和地狱图的右半部分沿图卷的接缝处缺失。图中没有任何文字,也许当初绘制时便仅有卷头的题记和题尾,可能未完成。卷中所绘十王均端坐在桌旁,旁有童子侍立,另有手持刑具的典狱或狱卒。十王面前是赤裸身体带着木枷的罪人,及手捧佛像或经卷的善人,手捧佛像或经卷表示皈依佛门之意。第五殿阎罗王图左侧在六条云上绘出六道,自上而下为阿修罗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卷末所绘地狱图右半已失,围墙内床榻上躺着亡者,两侧门柱上有火焰,各蹲坐着一只狗。围墙外的五个亡者被牛头马面驱赶着走向地藏菩萨,表示即使是地狱的亡者,也可以遇到慈悲的地藏菩萨,免除一切苦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观无量寿经变

这幅《观无量寿经变》采用唐代流行的三联式构图。中央为净土图,画面右侧绘"未生怨"故事,左侧绘"十六观"内容。

净土图上部中央大殿后部有一座楼阁式塔,塔刹部分可见相轮。两侧有长廊与两侧大殿相连接。长廊后面左右两侧各有一亭阁。主尊阿弥陀佛在中央说法,两侧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众多菩萨听法。佛前净水池上的平台中有乐舞形象,中间一人起舞,两侧各有三身乐伎在演奏音乐。下部在水池的两侧平台上各有一组佛说法图。水池中央又有一平台,其上有迦陵频伽演奏琵琶,孔雀、鹦鹉等祥禽伴随。

画面右侧条幅,按由下而上的顺序描绘"未生怨"的故事。左侧条幅则由上而下,依次描绘"十六观"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维摩诘经变

维摩诘经变是敦煌佛教艺术中常见题材之一,主要讲述维摩诘在毗耶离城与文殊菩萨对坐辩论佛法的故事。画面左侧是维摩诘在装有帷幔的斗帐中,凭几而坐,右手持麈尾,面向文殊菩萨。画面右侧是文殊菩萨坐于方形须弥坛上的莲华座,两边各有一只狮子。文殊菩萨下部有一组世俗人物,其中头戴冕旒的中原皇帝处于画面的中心,周围的侍者及大臣围绕着帝王站立。

在维摩诘帐下也画出一组世俗人物,有不少卷发高鼻的少数民族首领、各国王子等,引人注目的是吐蕃赞普被置于各族人物的领头位置,与右侧的中原皇帝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吐蕃赞普头戴红毡高帽,结发辫于两鬓,翻领长袖礼服,显出有很多层,脚穿长靿乌靴,腰系革带,左手捧花,右臂长袖及地,立于曲柄华盖之下,神情虔诚。赞普前有二侍者引路,后有吐蕃侍臣与其他西域诸族首领九人随行,其中有的赭面黑发,有的束发赤脚,有的头戴毡帽或毡笠。这些都是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臣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观音经变

此图表现《观音经》(即《法华经· 观音菩萨普门品》)所记的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诸内容。画面中心为观世音菩萨坐于六边形台座上,头戴化佛冠,身有四臂,上面二臂分别托日、月,下面一手上举,一手持净瓶。观音菩萨两侧画出六个救难场面,画面右侧为:(1)一犯人跪坐,二刽子手一人持犯人头发,一人举剑欲砍;(2)一人被后一人推向火坑;(3)一人持矛正向另一人刺杀。画面左侧:(1)两人行进中忽遇雷击;(2)一人被毒蛇等物所困;(3)一人被猛兽袭击。佛经中讲,凡遇此等危险,只要口念观音,即可得救。绢画下部绘供养人,右侧二身男供养人,左侧一身女供养人。根据题记可知,最右侧供养人为兵马史张佛奴。前面男子是张佛奴的亡父,左侧女子是其亡母。

作者:赵声良

文:赵声良图:出版社提供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