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留下璀璨的非遗。倘若活化,是将非遗元素提取出来,贯穿现代的手段、工艺,让它们更容易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是保持漫长的手工制作,让它成为顶尖的艺术品?"

这是日前举行的汇讲坛现场,一名现场观众抛出的问题。当下,从传统和历史深处走来的"非遗"项目,正经历着自我更新与现代表达。近年来,上海正通过一系列方式播撒"非遗"的种子。无论是"非遗进校园"活动,还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大世界等非遗展演平台的设立,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不断激发国家、民众、社会力量,让人感受到上海非遗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品牌有不同的受众和定位。但传承不只是购买,也可以体验、熏陶、乃至使用。"非遗的活化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践行它——重归生活的世界,见人、见物、见生活。"

和生产生活产生链接

刚刚过去的端午,一场端阳喜乐会在黄道婆纪念公园举行。现场还邀请了东华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留学生,共计30余位身着汉服的中外游客体验了沐兰汤、点雄黄、系长命缕、佩香囊等节俗活动,还有射五毒、踢蹴鞠、打陀螺、投壶、舞龙等传统体育竞技游戏。

"我们需要节日的仪式感。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悠悠数千年中,用各种各样的仪式不断建构认同、传递意义,让我们更加认同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背景。"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方云说,当我们把古典诗词、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当时各种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鲜明经验,重新利用、发掘,回到当下社会中,生活品质明显得到了提升,生活的幸福感也大大得到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非遗打通古今、穿越时尚,相当部分文化遗产又留着我们农耕文明的一些记忆。所以,到了工业时代,到了信息文明时代,这些非遗还能在今天和生产生活产生链接吗?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珐琅金银器第四代传承人陈徐奇给出肯定答案。当他将桃花项圈带到龙华庙会,第一天就销售一空。

"这类珐琅作品,由于其独特技艺,珐琅在世界上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它的成品率非常低,失败风险高。"陈徐奇说,但我们现在通过运用3D、电脑绘制技艺等现代工艺,可以将珐琅首饰产品的成品率提升到99%以上,让一件高温珐琅作品可以完美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技艺成为时尚单品,也是其市场化的第一步。譬如"英明神武"系列,结合不同鸟的动态和神韵,再结合珐琅绘画性质的渐变效果,获得了"上海礼物"荣誉称号。胸针年销量在两三万件。

庙会成为"吸铁石"

上海一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3项,其中76项是国家级项目。

从2023年开始,龙华庙会焕新归来,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举办时,游客更是超过30万人次,比去年人数几乎翻了两番。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在舞台上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东方美、中国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晨蕾说,庙会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级非遗。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深度沉浸式体验京剧、越剧、昆曲、江南丝竹等好多个国家级非遗,今年还请到了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到了庙会。龙华庙会慢慢变得像一个"吸铁石"。

"作为保护单位,我们要做的不局限于庙会的几天时间,更多是想把非遗融入社区方方面面。"蔡晨蕾说,街道2016年开始把民俗文化和体育健身结合在一起,创造了"龙华民谣花棒操",每年还会举行操的比赛,非常受欢迎。

"我们孵化出很多作品,孵化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化相互交融、多元化交流的过程。"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指着一张照片介绍,画面中间是崇明土布传承人,一旁是畲族、苗族和苏州缂丝的传承人,他们都在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非遗的公共性实践中,章莉莉带领团队把这些民族之美转化成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和接触到的元素。为此,他们团队联合上海主要老字号企业开始非遗的市场化转化工作。在这5年里,他们一共孵化出了500多件创新产品,哈尔滨食品厂、凤凰自行车、飞越、英雄钢笔等一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都参与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和社会效应。

"文化正是因为在流动中拥有了创造力,而我们上海这座城市的创造力,来源于接纳更多元的文化,从而迸发出再创造的能力。"

章莉莉称之为"活态传承,活力再现"——"我们孵化出来羌族大礼服,到巴黎高定周发布,走上国际舞台,做各种国际巡展。"她说,上海不仅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用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新海派再一次绽放芳华。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 图: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