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峡大坝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长江之上,大坝下,江水奔腾不息,激起层层浪花。此时,三峡水电站的控制室内,灯光明亮,几十名工程师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今天的发电量预计又要刷新纪录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满怀期待地说。

“是啊,每天都在创造新的奇迹。”他的同事微笑着回应。

大坝外,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座世界最大水电站的雄伟景象。一位前来参观的中年游客感叹道:“真是不敢想象,这座大坝每天能赚多少钱。”

自2003年正式开始蓄水发电以来,三峡水电站每一年都在源源不断地将电能输送到全国各地,为千家万户带来光明和动力。

这座庞然大物不仅成就了无数个“世界之最”,更被人们戏称为“印钞机”。不少参观了三峡大坝的游客都忍不住想,这座水电站每天究竟能产生多大效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的初衷

长江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大河,蜿蜒6397公里,起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等11个省市,最终汇入东海。

长江流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资源,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然而,每到汛期,河水暴涨,这条大河也会为沿岸的居民带来一定的威胁。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在长江三峡地区修建大坝的设想。

他预见到,如果能在这里建造一座大型水电站,不仅能提供充足的电力,还能改善航运条件,减少洪水带来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民国政府派出了一支水利发电项目勘察队,对长江三峡一带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测量。此次探查提出了在葛洲坝和黄陵庙建造大坝的可行性方案。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一设想再次被搁置。

1944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民国政府重新提上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议程,并邀请美国专家萨凡奇博士进行勘查。尽管中美双方签订了初步合作协议,但国内局势动荡,使得项目再次无疾而终。

建国后的多次波折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的治理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1954年,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了江汉平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场灾难促使政府下定决心,开始筹划三峡工程。

195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1955年,中国政府组建专家团进行三峡工程的勘测。三峡工程勘测工作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水利水电勘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三峡地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葛洲坝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1988年底葛洲坝顺利竣工,不仅缓解了华中地区的电力紧缺问题,还为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葛洲坝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让我们知道这样的工程是可行的。”三峡工程的一位老工程师如是说。

三峡大坝的建设历程

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标志着三峡工程进入实质性的筹备阶段。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工程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技术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修建大坝,长江三峡库区的百万居民需要搬迁,涉及到21个县市、1711个村庄。许多世代居住在此的居民,不得不离开家园,前往新的定居点。

“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现在要搬走,心里很不是滋味。”王阿姨,一位搬迁居民,在离开家园时,眼中噙满了泪水。

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每一步都面临着极大的技术挑战。

大坝的总长度为1983米,坝顶高程185米,水库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为了保证大坝的稳定性,工程师们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过程充满了曲折,但这项宏伟的工程,历时12年,耗资数千亿元,最终在2006年全面竣工。

初见成效,利润飙升

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开始蓄水发电。7月10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每天可向华中、华东电网送电2600多万千瓦。

随着三峡大坝的逐步完善,发电量也在逐年增加。到了2006年,三峡大坝全面竣工时,全年发电已经达到了492.5亿千瓦时。

然而,这只是开始。随着更多机组的投产,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和收益不断攀升。

2014年三峡水电站全年发电988亿千瓦时,创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新的世界最高纪录,并首度成为世界上年度发电量最高的水电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三峡大坝一天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利润呢?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三峡电站的上网电价为0.25元/千瓦时。2020年,三峡大坝的年发电量为1118亿千瓦时,由此可得三峡大坝一年的电力收入约为279.5亿元。这一惊人的数字,使得三峡水电站被戏称为“印钞机”。

然而,三峡大坝的收益还远不止这些。电力收入只是三峡大坝收益中最主要的一项,此外,还包括航运收入和旅游收入等等。有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三峡大坝一年的旅游收入大约为6亿元。

此外,在三峡大坝建成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都会因洪涝灾害损失约950亿人民币,平均每天约为2.6亿人民币,三峡大坝建成以后,这笔损失大大减少。

三峡水库还显著改善了长江流域的航运条件,将通航能力从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有效降低了航运成本,促进了沿江经济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粗略估算三峡大坝一天的收益大约在0.77亿元到2.6亿元之间。

此外,因三峡大坝的建成给沿岸地区带来的经济收益远不止这些,这里不做过多统计。

持续创新

三峡水电站的成功并没有让工程师们停下脚步。未来,他们计划通过技术改进和优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发电效率和收益。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探索更多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机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提高发电效能。每年,三峡水电站的清洁电能为全国减少了大量的碳排放,有效地缓解了环境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峡水电站的成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三峡大坝,参观这座现代工程的奇迹。当地居民也因大坝的建设和运营,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三峡水电站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其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中国的国界。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三峡大坝成为了全球水利工程的标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峡水电站将继续发挥其巨大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它将继续书写新的传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结语

三峡水电站,这座世界之最的水电工程,向世人展示了现代工程的伟大力量。自建成以来,三峡水电站不仅为我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还在防洪、航运、环保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被誉为“印钞机”,不仅因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因为它对社会和环境的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落成,三峡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波折与挑战。在国家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这座庞然大物最终屹立于长江之上,成为全球水利工程的标杆。

未来,三峡水电站将继续发挥其巨大作用,为中国的清洁能源事业贡献更多力量。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还是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三峡水电站都将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参考资料:

《三峡工程这十年》——人民政协报2022年11月03日 09:3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