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河北唐山48岁的吕卫华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泰心医院”)正式出院了。看着她灿烂的笑容、红润的脸庞,谁也想不到这是一名14年来接受过两次心脏移植且成功平安度过了超急性排异的患者。二次移植、超急性排异,这一高难度手术是泰心医院在心脏移植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心”14年后

再遇危机

2009年,吕卫华因扩张型心肌病,在泰心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由泰心医院院长刘晓程亲自主刀,随着心脏在身体内复跳,吕卫华重新点燃了生命之光。

2016年,由于慢性排异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移植后的供体心脏的冠脉出现了狭窄,这使得吕卫华的生命再次面临威胁。泰心医院为她实施了支架置入治疗,暂时解除了危机。

2023年末,慢性心衰严重发作使吕卫华的身体每况愈下。经检查,她的心功能NYHA分级已降至最低的IV级,左心室射血能力不足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尽管接受了紧急药物治疗并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心脏泵血,但吕卫华的心脏机能仍在急速衰退,第二次心脏移植成为她唯一的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越生死

迎来人生的第三颗心脏

一边是难度超乎想象的二次心脏移植手术,一边是求生意志强烈的垂危患者,刘晓程带领多学科诊疗团队反复论证,最终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交警的护送下,“取供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将一颗宝贵的供体心脏送达泰心医院。在刘晓程的带领下,泰心医院的手术团队迎难而上,一鼓作气成功完成了左心房、下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及上腔静脉的吻合。新的供体心脏在吕卫华体内有力地跳动起来,手术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术中突发超急排

医疗团队应对生命危机

伴随着供体心脏的跳动,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死神却似乎不想这么轻易放过命运多舛的吕卫华。就在“换心”手术尚未完成关胸时,这颗刚刚恢复跳动的供体心脏就出现了肿胀、心室壁增厚的现象,一旦停止体外循环,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刘晓程凭借丰富经验立即判断:这是一种罕见的“超急性排异”现象。一般来说超急性排异九死一生,国家心脏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做了将近1000例心脏移植手术,其中有22名患者做了二次移植,仅发生过一次超急性排异。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泰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临危不乱,在刘晓程的带领下,立即采取激素冲击、免疫抑制治疗并启用体外膜肺(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时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助其过滤血液毒素,帮助肾脏工作。在ECMO、IABP、CRRT和呼吸机多个“救命神器”的保驾下,吕卫华的生命暂时保住了,随即被转回监护室。

医疗护理+“三大基石”

全方位“护心”

手术虽然成功了,但就吕卫华的病情来看,术后恢复更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拉力赛。血浆置换、免疫治疗,24小时不间断调整治疗方案,泰心医院医护团队全力以赴,应对着一次次危急值的出现。直到术后第7天,成功撤除ECMO和IABP,这才意味着供体心脏已经正常泵血,开始为患者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但此时还远远不到放松的时候,在刘晓程的带领下,泰心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为吕卫华构建了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体系,一方面关注各项指标,及时精准调整用药,在抗排异的同时严格控制感染指标并保护肾功能,一方面夯实营养、康复、心理——康复期间“三大基石”,助力身体和心理全面恢复。在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吕卫华终于闯过了术后的排异、感染、胃瘫等诸多难关,身体一天天好转。在6月13日这天,她顺利地康复出院了。

津唐医疗联动

助患者“回家”康复

出院前,医护人员向吕卫华及其家属嘱咐了用药需知和康复注意事项,同时告知他们,回到唐山后,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到家附近的唐山利康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据悉,作为京津冀三地卫生健康委员会确认的第一批京津冀医联体单位,泰心医院和唐山利康医院通过互联网医疗、双向转诊、建立同质化病房等多种方式开展了紧密合作,不仅确保了唐山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能得到持续、专业的医疗照护,同时也减少了他们远距离奔波的负担。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使患者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也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康复效果,为患者的健康带来可靠保障。

来源:滨海发布公众号

微信号 :tjbhwx

滨海网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