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讲目录学

黄永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叫目录】

现在一本书,在开头都列出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通称之为“目录”。

但严格地讲,或者说按照传统的概念来讲,这只能称之为“目”。“目”者,本来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至于“录”,是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完整地说,要有书名、篇章名并有其内容提要,才可以叫“目录”。

如今把书的开头列出的章节篇名叫“目录”只是从俗地随便叫罢了。(有的书不称“目录”而称之为“目次”,似比称“目录”确切些,但此法不甚通行。)

【讲哪种目录学】

讲目录的学问,当然可称之为“目录学”。但又先后出现了几种研究对象和内容各不相同的“目录学”。

一种是图书馆学系讲授的“目录学”。这是讲怎样编制图书馆用的卡片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的学问。例如讲卡片目录有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书名目录等三种,每种应该如何抄写,如何空格如何提行等等,还出了教材专著。这自然不是学习或研究我国古代文史、古文献者所需要学习的。而且据有点经验的人说,学这套本领最好是到图书馆实习,实习上个把月就能掌握,读教材未必有用。

一种是讲我国目录学史的“目录学”。从最早的刘歆的《七略》讲起,把历朝公私书目的编制及其优缺点等详详细细地写出来。这当然是一门学问,早年出版的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就是如此撰写而且被学术界公认为高水平著作。但这套学问毕竟太专业了,开始涉足于古代文史、古文献者不必急于学,等打了点基础之后,行有馀力再读余氏这类书也还不迟。

再一种是讲古人的著作(通称为古籍或古书)流传至今有多少名目品种,也就是如上所说把古籍的“目”告诉大家。同时,还告诉大家这些书是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谁撰写的,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当时写了想起什么作用换句话说,还要把此书的内容提要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也就是不仅有“目”还得有“录”。这种“目录学”才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献者迫切需要掌握的学问。如果能进一步讲清楚这些古籍时至今日有什么用处,应如何正确地加以利用,就更为理想。

【这种目录学的作用】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献者为什么必须掌握这种给古籍列“目”作“录”的“目录学”,这种“目录学”有什么作用?

先说对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者的作用。这从“认识论”角度最容易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要真认识事物,必须通过实践。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才能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掌握事物的本质以至发展规律。对今天的事物是如此,对古代的同样是如此。不过今天的实践可以接触今人今事,并亲自参加到事物的发展变革中去。对古代的、已成历史陈迹的你就无法参加,也无法找那时的当事人作调查研究,那就只好利用或借重古人留下的以古籍为主体的种种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整理,达到弄清楚古代文史的目的。这就是探讨古代文史者的实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很明显,这种科研或实践的首要之点就在于接触文献和利用文献。不能设想,连文献中最主要而且数量最大的古籍的名目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不知道其内容和功用,就能在古代文史的研究上作出成绩。这就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者必须学好这种“目录学”的理由。

对学习研究古文献者来说,道理更简单。你号称研究古文献、整理古文献,却对我国古文献的主体古籍都弄不清楚,一问三不知,还谈得上什么整理研究。即使勉强整理了,出版了,也无非增添些伪劣产品,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希望无害有益,还只有把这种“目录学”好好讲一讲,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