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74岁的老先生,被读者称为“思想飙车者”。

当看到他笔挺的身板、矍铄的精神,还听他曾说,如果以文字计算他的文章、书籍、讲演和大学课程,累计总共有数百万,且绝无重复的作品。有人一定忍不住会问:这是怎么做到的?

他回答说,每天都以军事化的标准来规划时间、训练身体、读书写作。你能想象他的经历有多传奇,思想有多狂飙吗?

▌他是中国80年代叱咤风云的人物

●早在1979年,他率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有竞争”,引发一次国内学术界的争论和讨论。

●1980年,后来他与其他三位同代人撰写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长文,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结构性危机”,因而被誉为“改革四君子”

●1983年,他参与编纂了《走向未来丛书》,这套书上百种,影响了当时二十至三十岁的中青年。今天,谈80年代的思想解放,很难绕开《走向未来丛书》。

●1984年,他与刘佑成、黄江南等人一起发起“莫干山会议”,他主持“对外开放组”的工作,所讨论的议题分量是现在难以想象的。今天,讨论80年代的改革,这场会议是重要的历史坐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莫干山会议对外开放组部分成员,从左至右:常修泽、金岩石、朱嘉明、杜厦、郝一生、李罗力

●1986年,改革正如火如荼,面对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他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超越时代的“全球化”概念。

●在1980年代,他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以惊人的速度写作,产量可观。先后出版《国民经济结构浅说》《现实与选择》《论非均衡增长》,还有《中国:需要厕所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嘉明1980年代作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许正是带着金庸小说中的那种“英雄情怀”,80年代去香港出差期间,他还专门去拜访了金庸先生。然而,再之后,他逐渐淡出了中国公众的视野,转而远赴海外,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时期

▌90年代开始,他以世界为舞台,政商学界都留下他的故事

1990年代,朱嘉明开始和世界对表,先后在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和英国的曼彻斯特等世界顶级大学,做访问学者,不断更新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嘉明在哈佛大学

1995年,朱嘉明获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BA。之后,开始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学习、考察、经商。期间,在澳大利亚开过餐馆,在柬埔寨开过制衣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5年MIT硕士毕业与毕业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兰克·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合影

2000年之后,朱嘉明先后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担任工业发展官员,期间构建了全球最有活力城市网络平台。之后,朱嘉明任教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直到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老师备课手稿

今天的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唯有初心不改

2012年,朱嘉明出版了60万字的专著《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

2014年,朱嘉明与魏格林一起组织编写了《一战与中国》,其中有他本人论述北洋政府时期国民经济的文章。这本书在朱嘉明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最让他心疼的是该书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莫干山会议筹备

与此同时,朱嘉明认真总结了19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2020年之后,他依然站在时代最前沿疯狂学习,狂飙思想,并进入思想生产的新阶段,先后出版《书话集》《未来决定现在》《历史不会熔断》《元宇宙与数字经济》近十本专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国内最早介绍比特币的人之一,被尊为中国数字货币的“教父”;他关注并引领着国内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的学术研究。

与其他研究者或从业者最大的不同是:朱嘉明从哲学、历史、艺术、宗教、文学、法律、科技等多重视角,全方位论述“元宇宙与数字经济”,串联人类精神图谱,可谓包罗万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直言:“在现阶段的人工智能领域,必须承认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中国现在急需构建一个追赶 AIGC的产业政策体系。”

一位年过古稀的老爷子,为什么如此关心元宇宙?如此关心人工智能?

或许,这种心情与他在80年代看到中国落后的经济时的心情,是一脉相称的吧。他始终都是那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

▌动荡年代的“幸运儿”,中国少有的“读书人”

朱嘉明生于1950年,几乎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回忆往昔,他说自己是幸运的。

从十几岁开始,他就进入了“野蛮读书”阶段。在那个不再上学的岁月,一方面很多图书被销毁,另一方面却有海量的图书流落到民间。他与同学、好友一起,以书包为单位互相传阅书籍,进行着疯狂的阅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是一定要读完。

正是靠这种“疯狂阅读”打下的扎实基础,让他在动荡的十年间先后于西藏、黑龙江、山东经历了上山下乡、务农务工之后,却以初中学历一举考上了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些年来,为大量的精品图书写序言占据了朱嘉明大量的时间。他为自己立了个不成文的“三不写”规矩:不认可的书不写,没有认真读完的书不写,没有自己理解与洞察的序言也不写

因为这个规矩,他写的序言,有时候盖住了原作的光芒。他说,写序言,虽然没赚到一分钱,但却能逼迫自己集中时间去学习世界上最聪明那些大脑最近在思考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老师作序书籍(部分展示)

今日中国,如果仅以读书量而言,很少有人真正称得上是“读书人”,但朱嘉明先生绝对算一个。正如他本人所说:“我的工作就是读书,我是一个读书人。”

如果说读书是“输入”,写作就是“输出”,所以朱嘉明是始终拼命写作的人。现在他每个月平均写作数量在三万字左右。为此,每天必须保证至少8个小时的工作量,而且按照全年无节假日计算。要知道,这可是一位74岁的老人。

他就是这样一位精神矍铄、思想深邃、活到老学到老、令人钦佩的老爷子。他从不为图书所困,而是始终从书中吸收自己所需的知识;他从不为时代所左右,而总是在站在时代前沿,做“思想飙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人,已经很难定义他的身份,但可以确信,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以文字形式沉淀下来的内容,不及他全部思想的十分之一。而他所写的书籍,出于某些特殊因素,大部分都很难见到,市面上在售的只有那么几本。

先知书店有幸集齐《未来决定现在》《历史不会熔断》《元宇宙和数字经济》三本图书,且其中两本均是朱嘉明先生为先知书店书友们亲笔签名的图书,非常值得珍藏。签名数量有限,但价值无限,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朱嘉明妻子柳红的经典著作《八O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添加:Leonardo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