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因电视剧《狂飙》“火出圈”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热度不减持续“火爆”。今年春节、五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接近3万人次。编者将开启City walk,走进街区内一条条老街巷、一座座老建筑,在行走中探寻沉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变与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南方地区掀起城市建设风潮的外廊式建筑——骑楼,并不为江门独有。

江门的骑楼,却自有其独一无二之处而相较于广州骑楼,江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骑楼虽不似那般高大华丽,但因有众多华侨邑子们极高的参与度,使得骑楼群更具有西方特色。

以《狂飙》取景较多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集中于堤中路一带,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门最为繁荣的商贸中心。乃至现在,街区内保存较好的骑楼远超1000栋,规模之大、分布之集中,在岭南地区及至全国罕见,是江门山水特色、侨乡文化、近代城市建设、商业发展的杰出代表。

来到这里,恍如掉进时光隧道,举手之间,你就能轻易触碰到历史的纹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修筑于上世纪20年代,已是老生常谈。起因是彼时江门在广东省会广州城市改造的影响下,也进行“改良城市运动”,意将传统城市改造为现代都市。

于是江门在1927年开始的市政改造中,也如广州一样,选择了骑楼建筑作为标志性城市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时会在众多建筑形式中选择了骑楼呢?

无非二字——合适。

在城建规划中,骑楼这种源自南洋,骑楼主要由楼顶、楼体和楼底等三段构成,上宅下铺,商住两用外部走廊又能为行人遮阳挡雨,“翻风落雨”不用愁。

*在实用性上,该建筑形式适应南方高温多雨气候,利于通行经商;

*在观赏性上,高低错落有致,装饰风格相近之余,又极具异域特色。

与当时江门的城市形象塑造、商埠基因、生活哲学,可谓是“一拍即合”、“一合即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应顺序如下:

莲平路、仓后路、新市路

太平路、葵尾路、兴宁路

书院路、镇东路

江门骑楼的修建,是与长堤马路的修建同时进行。从兴建到定型,短短不过用了数年时间。

大致建成了北以莲平路中以仓后路、新市路、太平路、葵尾路一线,南以书院路,分割成东西走向的大体相互平行的四部分,以常安路、更兴路和钓台路等做南北贯通的骑楼建筑群。如预期设想一样,具有相当的规模与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莲平路

在当年城市改造中,江门长堤骑楼的建筑投资主要来自于五邑华侨。这部分骑楼主要分布在长堤路、莲平路、兴宁路一带。

华侨们把外国设计的图纸交给本土的匠人建造,通过城市设计统一了体量、色彩、密度、高度。街旁两侧多为两三层高的骑楼,连排成群,临街而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楼的外观结构充满了西洋的元素,匠人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将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在窗棂、山花、匾额上尽情展现。

骑楼里那些满洲窗,水泥花阶砖,雕花木屏风......处处是中西文化碰撞后溅出的耀眼火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街的骑楼除了一层的商铺店面多次换脸,整体外观大多在固守着斑驳,偶有留下的寓意吉祥、美轮美奂的中式图案仍让人看到它对东方传统的固守——

竹下孔雀,松上仙鹤,枝头喜鹊,莲里鸳鸯,窗棂角守着瑞狮,楣额上是祝福丰年的瑞雪,桥畔远村的诗境倚着行云流水的书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狂飙》取景地-新市路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骑楼群自带老旧的年代感,促使江门成为“天然摄影棚”,将跨越数十年的演绎成为可能。

这也就是岁月留给江门的宝藏。

参考资料:

1.《江门老城》

2.《墟顶掀开的时光书》,倩娜 文青 著

3. 部分资料由土生土长,熟悉江门近代史、风土人情习俗的何耀权先生提供。

版权说明:

图片及文字转载需注明出处。

因翻查资料有限,可能仍有未尽之处,欢迎指正。

感谢热爱江门这片土地的你们。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白沙启明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