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州骑楼▲

梧州开埠后,商业逐渐兴旺,民国时期,梧州商行达到两千多家,商业资本占据全广西的63%以上,广西财政收入有30%来自梧州商业税收。1931年,梧州出口贸易总值占广西出口贸易总值的89.2%,商品出口到英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

1933年,梧州进出口总值占广西的98.84%。当时的梧州被称作“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州骑楼街街口▲

民国初期,来自西方、港澳地区和广东的商人纷纷在梧州置办产业。为了配合城市的商业扩张,梧州从1921年起先后设各种市政机构,对街道、市容和公共设施进行规划、修建和维护。但1924年的一场大火,城中半数以上商铺被烧毁。

当时梧州房屋主要以砖木结构的“竹筒屋”、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建造成本低,但火灾隐患大,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因为房屋过于密集,救火难度也大。经此一事,梧州商埠局决定重建商业街区,启动拆城墙、修马路等工程,参照广州街道修建骑楼街。

这个庞大的造城工程足足历时九年,1933年,总面积1平方公里、由22条商业街组成的骑楼城建成,骑楼基本为2-4层,共有五百多栋。加上周边延伸的多条街道,容纳商号1500多家,基本形成了梧州的“河东”格局。

骑楼是最适合岭南地区的商业街道特色,岭南夏季阳光酷烈,时而又潮湿多雨,骑楼外廊可以遮风挡雨,不会影响商贸活动。梧州骑楼以钢混结构为主,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和南洋风格,又兼具欧洲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哥特式风格与新艺术风格。行走在骑楼街区,只需仰着脖子细细欣赏,便可见到各种西式罗马柱、拱窗、浮雕与中式牌坊、石雕、花窗并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州骑楼街▲

各种历史建筑就这样散落于骑楼街区。仅仅一条大中路,就见证了梧州的多重历史。大中路的基督教堂建于1896年,为宣道会所有,浓缩了梧州开埠后的传教史。1910年成立的广西银行,其总行于1917年迁至梧州,后来几经变迁,1932年在大中路上建起现代主义风格的六层分行大楼,当时被称为“广西第一巨厦”,见证了梧州经济在广西的显赫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州骑楼街▲

国华公寓是长租旅店,也是当时梧州地区最豪华的公寓,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这种居住形式在当年的香港与上海等大都市很是常见,也可看出梧州的“前卫”。抗战时期,这栋建筑在日军轰炸中得以幸存。同样位于大中路的广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旧址,最初为省立第二中学校址,1921年,孙中山曾在此发表演说,谈及领导民主革命的决心。1929年,学校改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也是广西最早的女校。1920年建成的大同酒店,一楼为中西餐厅,二至四楼为客房,1925年,周恩来曾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

西江一路的新西路店则是当年梧州建筑的制高点,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立柱和三段式构造外立面,带着浓郁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曾享誉粤港澳乃至东南亚地区,众多名人在此留下印记。南环路的南华酒店则是李济深等人合资经营,上世纪20年代驰名两广,五楼剧场曾是罗品超、新马师曾等粤剧名伶演出过的地方。可惜抗战期间,南华酒店毁于日军轰炸,1947年重建,易名大东酒家,以梧州名菜“纸包鸡”驰名。

近百年前的骑楼街区,各种店铺招牌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大幅广告招贴随处可见,南北客商、街头小贩、卖农产品的农民和购物的市民接踵摩肩。资料显示,骑楼商圈里最大的支柱行业是平码行(即经纪业)、银钱(金融)业和航运业。其中平码行集中于今南堤路、九坊路和五坊路等,专注于货物进出口,谷米、生油、糖、豆类、桐油、木板、竹器、盐、洋纱、布匹、火水和汽油等均成行成市。

“成行成市”是梧州骑楼街区的特色,多按行业集中经营,比如海货主要在南堤路,书店在大中路和大南路等,九坊路是银号富商最集中之地。

更让我有感触的是那些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公共设施,比如位于大东街、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梧州邮局旧址。四层高的它俯瞰呈“工”字型,顶层外墙上有“邮电局”三个大字。它建成于1932年,时称“苍梧一等邮政局”,1952年合并电话局和电报局,改称为梧州邮电局。哥特式的思达医院于1904年由美国基督教浸信会修建,为梧州地区带来了现代医学,如今是工人医院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州邮电局的标志▲

穿行于骑楼间,各种老店铺在陈旧中散发着生活气息。1949年后,骑楼街区除了承载商业之外,也是主要的居民区。如今这里居住的多半是老人,他们坐在骑楼下聊天纳凉,享受着旧日商贸荣光的余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楼街闲坐的人们▲

只是让人叹息的是,这份余荫似乎仅剩下骑楼遮阳挡雨的功能。当然,也有一些古老智慧的逝去算不上遗憾,反而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梧州骑楼二楼临街位置常会设计一个大门,又没有一般楼房的外阳台,这会让很多人感觉困惑:既然没有阳台,为什么要设计一个门?直接做成窗户不是更安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楼一角▲

其实,它是梧州人当年兴建骑楼时的巧妙设计。梧州地势较低,河东地区三面环水,旧时常遭洪水困扰。所以骑楼二楼那些没有阳台的门实际上是“水门”,如果一楼已遭水浸,二楼就有大门可以出入,甚至继续做生意。配合水门的是外立柱上的铁环,随着水位变高,他们会将小船系在铁环上,一旦二楼也失守,水门就会变成逃生门,他们会从这里乘船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楼二楼都有水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楼常见的二楼水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骑楼街街一角,可以清楚见到骑楼外立柱上的高低铁环,用于栓船▲

骑楼街区的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临街店铺,相比骑楼建筑外立面的特色之美,背后组成的内街则更具生活气息。骑楼纵深也使得骑楼街之间形成一条条小巷,隐藏着梧州的另一种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州内街巷充满生活气▲

最知名的内街巷当属维新里,它位于民主路,梧州府衙旧址、中共广西特委旧址和建于1898年的拜占庭风格天主教堂等均坐落于此,还有梧州第一家戏院——合益戏院。与骑楼一样,内街巷也有着浓郁的广州风格,就像广州西关大屋一般,有着青砖墙、趟栊门和花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广西特委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新里天主教堂▲

维新里原称合益街,梧州开埠后,英美外商的香港公司纷纷在梧州开展业务,最初由梧州四大富商之一、梧州合益商行的吕缉堂代理。他在府衙旌旗牌坊附近购地,兴建一批新式住宅,吸引大批粤籍商人在此建宅。因为合益公司声名远扬,因此这里也得名合益街。辛亥革命后,梧州在两广地区率先宣布独立,合益街也取“弃旧图新”之意,被改名为维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新里▲

梧州与广东的相似之处,不仅仅在于骑楼街区和酷似西关大屋的维新里,还有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新里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维新里的老宅子▲

1935年创办的冰泉豆浆是梧州的象征之一,香滑浓郁,即使一大早赶去各个分店排队,也会见到一条长龙。龟苓膏也源于梧州,遍布全城的双钱和五福堂两大品牌各擅胜场。梧州早茶文化悠久,而且相比珠三角城市,梧州生活节奏更慢,茶楼里总是座无虚席。著名的“大西北”,即大东酒家、粤西楼和北山饭店,曾经是梧州粤菜的三大招牌,纸包鸡和葱油鱼尤其诱人。

讲粤语、住骑楼和粤式大屋、吃粤菜、享受早茶和甜品,都让梧州显得“身在广西,身在广东”。尽管昔日的“小香港”荣光早已不再,但它的悠然闲适和“粤味”,仍然使之成为众多广东人的“后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梧州骑楼街▲

图源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本文部分首发于澎湃新闻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