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村落与民宅最为常见,与城市钢铁森林比较,它们的生态更加自由,成为人们心心念念的老地方。一般来说,村落与城市有天然分界,往往隔着山川河岳,但在湖北武汉城区,却有一座建在长江边的百年古村——石咀民俗文化村。石咀村的规模不大,由整体拆迁还建而成,但它还建的样式非常古朴,其所有民宅都建成了徽派建筑风,对面布局,组成700多米长的弧形步行街。无论高空俯拍还是沉浸式穿梭,看到的石咀村都是斑驳的意蕴,民房老旧,居民寥寥,未见百年沉淀但有百年状态,十分清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往这座石咀村,交通还真是个问题。自驾的话,从市区出发,可以走城市的三环线,在武金堤大道下到武金堤路,一直向南,走到与杨林三路交叉口处即是。在附近同时有公共交通接驳,但距离石咀村尚有路程,最近的公交站在杨林三路上,有692、k3路车次,经停青菱大道杨林三路,下车后还需要步行近1.5公里才能到村口。所以几乎每位住在石咀村的村民都会购置电瓶车,出入村落,到附近的集市购买生活用品,来回相当于进城和回城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位于武金堤路上的口子出进到石咀村的入口,那里是一处马路的交汇点,开拓了近90度的转弯处。石咀村的大门设置在口子处,左右是绵延的田地和灌木丛,中间是主轴路面,树立了一座古朴的门牌坊,“民俗文化村”几个字相当醒目。从牌匾的成色看,确实非常旧,加上牌匾后的民宅,仅有左右两排对应建设,组成弧形布局,露出一条幽深的街面,向着里面拓展,意境幽深。仅从这个颜值看,石咀村确实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其实这些民房全部是后来还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到牌匾里,前面第一排便是石咀村的头几户民房了。民房大门上有户号,排列有序,第一户是001,依据阿拉伯数字序号依次排列,002、003、004……两户之间对面建着,成标准矩阵向南并排,然后中间是街面,接力拓展。站在入口起点处向南望去,分辨得出,石咀村的街面和民房布局并非纯粹的直线,而是刻意组成了一定的弧形,像是月牙般慢慢拓展。中心街面很宽,有双向两车道的距离,铺设水泥,画了路标;然后向左右两边的辅路拓展,各延伸出了大概一车道的宽度,作为对门民房的前院,种上行道树,安装了路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实际上,这些辅路并未完全统一规划和建筑,因为它们有被一些居民当作前院空间利用起来,但真正意义上,它们是道路辅路,没有建设围墙,还是属于公共区域。于是很多民房第一层被居民改造成了商铺,它们将货柜什么的直接摆到了辅路上,撑起防雨棚,变成自家的院子。沿着街面向南走,一会儿路过商铺,一会儿又是空荡荡的,反差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其中某一户的民房前,看到单栋的民房,规模其实并不大。一来,民房整体只有一栋,分成三层,单层的面积很小,大概就是50-60平方,约等于一般的商铺面积,三层加起来,不会超过200平方。二来,就是这样的200平方民居,实际居住起来却很鸡肋,一层空间太小,需要两三层一起利用起来,也就相当于一般的商品房面积,和传统农村民房面积比差距太大。看到这一户民房,没有装修,大门紧闭;相邻的两三栋也是如此,有的外墙还有水渍,看来空置的时间不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应的,来到一户大门敞开的民房前,其也是简装的标准。一层大门未更换,大厅装了地砖;二层窗户更换成了铝合金,有窗帘和空调外机;三层似乎也是空置,没有窗帘。住在这里的是老年人,看着年龄很大,但精神状态好,坐在大门前,和以前在村里的状态差不多。再沿着辅路向南走,又陆续看到几家商店,只有副食店门前有两桌麻将牌,坐了很多中老年人。一直走到石咀村的南端终点,走出村子的范围,前面的路终于被四环线的高架阻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一趟石咀村,粗略判断了下,其南北弧形走向的步行街村落,至少有700米长度,住户的话,大概有150多户,每户的民房样式完全一样,徽派风格,白墙黑瓦。从基建的角度看,这些民房规模宏大,样式统一,以现代钢筋混凝土浇灌成型的技术看,建成的难度倒是不大。只不过,这一座村落,周边没有配套交通和商业体,其综合布局也有瑕疵,既像村落又没有村落的自由状态,双排步行街孤立在郊野之地,实在荒芜。(喵星人日志原创随笔文字,部分插图未及时标注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