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28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想跟美国人合办银行的事,在清朝廷掀起了轩然大波,经过一番辩论之后,众臣均反对李鸿章跟美国人合伙办银行。

如果李鸿章真办成了银行,军政大权在手,再掌握了财政大权。北洋就不是清朝廷的北洋了,军队也不是清朝廷的军队了,军阀就此形成,那北洋政府成立的时间还得往前推。

早已退居二线的恭亲王奕也劝李鸿章:

李鸿章不信邪,硬着头皮请慈禧太后喝英式咖啡和奶油蛋糕,但东西是吃了,办银行的事,还是打了水漂。至此李鸿章为北洋水师筹款之事,暂时告一段落。

接下来,《走向共和》中的第三大主角,隆重登场……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28期:孙中山首次亮相就想吞并万木草堂,康有为:咋的,比我还狂呢?

注:本文仅限于《走向共和》剧情和人物分析,结合部分历史,并非真实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民族英雄及爱国主义者,国父级人物。以他为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他的历史功绩不容置疑。

由于他跟康有为走的路线不同,所以二人在历史并无很多交点,唯一的交点也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到日本,当时孙中山在日本跟他接触,劝其放弃保皇改良主张。但康有为不忘圣上知遇之恩,断然拒绝,由于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俩人的接触也就失败了。

实际上,在孙中山成名之前,也曾找过康有为,但康有为自认为学识高于孙中山,令其拜自己为师,并执弟子礼,方才肯见。这条件,对于孙中山来说,根本不可能接受。

但在《走向共和》中,导演还是安排这俩人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就见面了。

晴天霹雳一声响,孙文突然出现在万木草堂的门口:

孙中山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学院就读,第一届一共十三名学生,他是毕业的两个人中的第一名。当时被香港总督威廉亲自颁发证书,英文名是“Dr.Sun Yat-sen”,这就是孙逸仙博士的由来。

而孙中山最早的时候信奉基督教,有个教名叫“日新”,意思就是说“得救重生、成为新人”,用奥语讲就是“逸仙”。所以,孙中山但凡跟外国人打交道,一般落款是“孙逸仙”。

而医生的英文说法为doctor,这个词还可以理解为博士,但孙中山一出场自称博士,还是有点那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康有为见孙文自称医学博士,反讽一句:

下面这段演讲,可谓是剧中的一个小高潮了:

面对康有为的质疑,孙文继续说道:

其实很好理解,此时的孙文尚年轻,康有为爱答不理的态度,决定了,他必须得走极端,不这么说的话,根本就不会让他说了。

至于封建专制这个词,虽说我们把旧中国统称封建社会,但其实真正的封建是指: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所以这个词,特指西方社会。还是马克思提出来的,由此可见,孙文一开始接触到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康有为转而询问,有什么方子吗?

孙文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而这方子还需要几种药,分别是:

这基本上是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了,也就是“三民主义”的雏形,当然,历史上这时候的孙文,思想高度还没有到此。

随后,孙文讲了,他理想的是无君之共和,才是最纯洁的宪政,不像英国,也不像日本,而是像法兰西一样:

演讲到了高潮,结果孙文突然咳嗽了两声,咳,还是底气不足啊。哪有哪个正面人物正讲到高潮时掉链子呢,但孙文解释是紧张了,毕竟头一次这么多人在听啊。

康有为听得有点不耐烦了,一边扔着石头削鱼,一边反问道:

注意,这时候的孙文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讲自己在澳门行医多年,在议政厅提问,得事先举手。

这时候的孙文有点故意抬高自身身价的嫌疑,以展示自己的美籍华人,且在国外工作多年,以表明自己的思想比较先进。

在狂人孙文面前,曾经的狂人康有为,也自甘下风,举手提问题了,由此可见,康有为还是认可孙文说的这段话的,不然不会举手问,早把这个反客为主的孙文赶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康有为认为,走向共和不一定非得弄掉皇上啊,君主立宪不好吗,学日本那样?

孙文直接反对,当然不行:

康有为继续提出疑问,现在有皇上,闹共和的话,势必血流成河,这样真的好吗?

孙文继续说道:

康有为简直惊呆了,看他那小眼神,不敢相信,难道面前的孙文有这么大能量?

孙文所讲的三个好友,其实是指他的结拜兄弟,分别是孙中山、陈少白、尢列和杨鹤龄。此四人称为反清“四大寇”,平时聚在一起,总宣传推翻清朝统治,走向共和的事。

看看康有为这次的眼神,更是绝了,你孙文不会是傻子吧,你就四个人,还想跟我携手干革命,那到底是你说得算,还是我说得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眼看自己要上了孙文的当,康有为马上摆出老师的尊严,你孙文的主张我还是认可的,但是大方向走偏了,但“孺子可教也”,你可以拜我为师,我慢慢教你。

这下子换孙文一脸茫然: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还想骗我当学生,门都没有!

孙文走了,梁启超到康有为耳朵边嚼舌根:

康有为也是自叹不如:

就这样,俩人寻求探索解救大清的努力,泡汤了,孙文跟康有为也走向了两条不同之路。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他们,以及他们的思想,要比常人先进一些,也是为了变法图强,为了中国。

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显然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主张,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这一点上,康有为也讲了。

此时的中国还很贫穷,如果再革命,受苦的一定是老百姓,本来百姓就够惨了。

孙文到万木草堂来,就是因为,他知道万木草堂有一个康有为,也在寻找中国以后的方向。他过来,就是想把走向共和的思想灌输给康有为,最好能吞并万木草堂,使其为己做事。

孙中山确实有个人魅力,以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地“吞并”着其他人,当然,这是后话,以后再说。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孙文的理想多么伟大,康有为必然不会跟他走在一起。而且一副高高在上,要在辈分上压孙中山一头,这也是俩人不欢而散的原因所在。

不过,当年的孙文求见康有为的时候,可不是听完他讲话,才想收他为徒。而是要求孙文先拜师,才能进来见面,这一点,孙文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当初康有为跟孙文真的见面了,且达成了一致意见,那么历史又会怎么走呢?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28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