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与毛主席自小感情甚笃;帮助毛主席入学;在反动军阀抓捕毛主席时,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伪装成毛主席来掩护毛主席脱险。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中记者采访毛泽东时,他说特别感谢他的表兄。毛主席所说的这个表兄就是指文运昌。如果不是因为一件事,两人可能是一生的挚友,那么,是什么事造成了文运昌至死都不理解毛主席呢?

若说毛主席湘乡亲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文运昌敢说第二,就没有人敢说第一。文运昌生于1884年,家住湖南湘乡县唐家托,文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书

香门第,全家大小共计三十余口,共有100多亩地,藏书众多。文运昌早年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就读于湘乡县立师范学校,文化程度在当时那个内忧外患的中国,可以说是十里八乡少见的知识分子。较为优渥的家庭条件给文运昌上学的经济支持,而文运昌自身的好学精神是他知识积累的源泉。1904年,康有为和梁启超资助《时报》在上海创刊,主张君主立宪,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年光复会等一系列爱国群体出现,这些对当时正值弱冠的文运昌影响甚多。这些独到的环境使文运昌有着较为先进的思想。

文运昌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的侄子,是文七妹的二哥文玉钦的第2个儿子,因其在家族同辈中排行十六,因此毛主席常亲切的称他为“十六哥”。文运昌作为毛主席的大表兄,对于小九岁的毛泽东十分关爱。毛泽东的少年时期,在唐家托不仅有外公外婆等长辈的疼爱,而且几位表兄弟因为和他年纪相仿,相处甚好。1902年,8岁的毛主席离开了文家回到了老家韶山冲入学。1906年,毛主席因故辍学,跟随父亲在家务农,但在辍学期间,毛主席依然没有丢下学习,他白天劳动,晚上挑灯夜读,坚持自学,就这样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使毛主席在辍学期间也一直坚持读书,并没有放弃学习,读书方向大多是维新书籍。偶然间,他得知表兄文运昌读了一本冯桂芳写的新书《校豳庐抗议》。于是他连忙跑到外婆家,请文运昌帮他借来这本书,拿到这本书后,他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地看,极大地开拓了视野。1910年,文运昌学校放假,他来到韶山探望姑父母。在与表弟毛泽东聊天时,他劝解表弟去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他所就读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一家中西合璧的新式学堂,不仅能学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接触到现代科学思想。毛主席听了之后十分心动,他表示要和文运昌一起到那里去读书,听到表弟这样说,文运昌也非常的高兴,并表示愿意当他的担保人。

但毛主席的想法却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因为此时毛顺生正想把儿子送他到湘潭的一家米店里当学徒,学习怎样做生意,将来好撑门面,接自己的班。在文运昌的鼓励以及舅父和同族、塾师的帮助下,毛主席终于打消了父亲安排他辍学去当学徒的想法,来到东山学堂报考读书。在校期间毛泽东勤奋好学,除了埋头学习课本外,毛主席更喜欢找到一些有着新思想的新书新报阅读。表兄文运昌知道后,主动提出帮他寻找,同时又给他推荐其他有益的书报。这些书籍充满了进步思想,对毛主席的影响十分深远。

在毛泽东的青年时期,他与文运昌交往十分密切,而对于这位表兄毛泽东一直是心存感激的。1925年,毛泽东曾以“养病”为名,回韶山发动组织农民运动,与文运昌在一次聚会时险遭被捕,反动军阀派兵来抓毛泽东。因为亲属关系,文运昌与毛泽东长相十分相似。结果被发动军阀以为他才是毛泽东,千钧一发之际,他没有澄清。为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捕,最终经多方营救才获保释。可以说,没有文运昌,毛泽东此次生死难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文运昌与毛泽东这一别,直到1951年才得以重逢。

1951年4月,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邀请文运昌进京做客。文运昌十分高兴,此行不但可以见到多年未见的表弟,以解思念之情,除此之外他,还怀着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仰仗毛泽东的职权给自己安排一个职务。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文运昌就给毛泽东办公厅主任田家英写了封信,并随信开了一张14人的名单,都是文家老少,要求照顾安排工作、职务或保送升学。后来这份名单不久被周恩来转到毛泽东手里。

结果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直接在文运昌的名单上批示:“我不能给亲友介绍工作。”并且生气地表示,不管其他领导还是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安排工作,反正我毛泽东是不会安排的。

1959年春夏交接之际,毛岸英回韶山省亲。毛岸英遵从父命到唐家圫看望文家兄弟,而文运昌叫弟弟文南松出面,要求毛岸英回去给他父亲说说,解决文运昌的安排问题。毛岸英拒绝了长辈们的要求,并且请向长辈们解释原因。因为他知道,自共和国成立以来,亲友中不少人已经向父亲提过类似的要求,但父亲总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尽力说明。没有办法,只有亲自写信,托毛岸英带给毛泽东。

然而在文运昌工作安排这事上,毛泽东却没有敬重文南松,他回信道认为文运昌的工作取决于他对人民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依靠裙带关系,依靠是谁的表兄而决定的。坚决的回答让文运昌大失所望。

多次沟通,文运昌工作问题没有结果,这使他极为不满。直到1953年毛主席出于多方面考虑,同时也是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意见,将文运昌安排为湖南省文史馆员,但文运昌仍然觉得毛主席没有给他多少好处。最使文运昌不能理解的是,毛主席作为国家主席,为什么这么忘恩负义、不近人情?一个小小的方便也不愿意给予。

同年毛主席回韶山,文家的亲友们一再邀请毛主席去他们家中做客,但是由于毛主席行程紧张,实在安排不出时间。毛主席为此感到十分抱歉,特地要求摄影师给他和他外婆家的亲人一起合影。但是当所有人都摆好姿势后,发现少了一个人,那就是文运昌。文运昌是毛主席少年时期最亲密的表兄弟,这样深厚感情到了国泰民安的时候反而变得冷淡。文运昌带着这个遗憾于1961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7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文集中有选“不知你知道韶山情形否?有便通知我乡下亲友,如果他们愿意和我通信,我是很欢喜的。但请转告他们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毛主席一生都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对自己的家人一直没有特殊的照顾,自古打秋风都不容易拒绝。因为古时读书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读书人功成名就以后,往往要反哺其家人,更不用提像文运昌多年来对毛泽东的种种照顾。但是对于文运昌这种想要凭借关系不劳而获的想法,唯有毛主席所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