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董指导

6月6号,第二场“董指导连麦”系列,组了一场聊AI+教育的直播。这场直播聊的话题,恰好也是这次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的一个题目。也是符合我们系列的主题,聊正在发生的趋势、应该关注的趋势。

这场AI+教育的嘉宾分别是:

袁琳 女士,听力熊联合创始人;范士闯 先生,学通教育和图灵范式公司的CEO;康雅雯 女士,中泰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派派老师,北大中文系本硕,前学而思名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两个小时的直播连麦,聊了AI和教育的几个话题。但是,教育话题非常宏大,两个小时也不能聊尽所有。因此,后续还会持续聊一聊AI+教育。

我用AI根据聊天记录做了一个非常纲要的总结,它这么认为的:

本次会议围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展开。

首先,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对教师、家长、学生和整个教育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能拓展他们的眼界。最后,人工智能在学生和家长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探索方向。

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如体育课的精细化数据化教学。此外,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学校教育场景的教学流程管理,以及国家对教育数字化的重视。

最后,会议围绕教育产品的设计和迭代展开,强调了陪伴式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产品应以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而非灌输学习。

大概方向都提到了,一些核心内容,我也手动做了整理,放在下文,供大家阅读。

AI会对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生成式AI,和之前的AI相比,生产力提升显著。之前教育领域的AI产品,许多实际上只是一个“数据库”比对,功能单一、效果一般。而生成式AI,则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年轻人对科技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未来一批批“AI原著居民”成长起来,这不得不令我们去思考,AI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影响,应该如何应对。

接下来,我们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个点的角度出发分析。

AI如何影响老师?

嘉宾分享了一些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经验。

首先,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比如,AI可以帮助老师预备教案,快速搜寻所需要的资料;再比如出考题,可以让AI学习几个经典题型后,快速生成一批题目,自己再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再比如,老师从精力上而言,很难将每个学生的作业都进行完整分析、发现每个人的薄弱点,但用AI就可以做到了。不仅可以分析作业,也可以根据作业提供个性化的建议,也许以后每个学生的作业就是不一样的了。

从而先在作业端实现“个性化”,再逐渐向教学端发展。

其次,可以实现“能力补位”。不可否认的是老师之间也有区别。有些能力强的、有些能力弱的;有些是出题名师,有些还需要摸索。AI就可以帮助老师提升能力,比如AI出题,就可以帮助不会出题的老师提高水平。尤其考虑到一些三线或偏远地区的老师,同事也少,多个AI助手。

这也是教育平权的一个途径。

另外,当老师的部分工作被AI取代后,也许会有更多精力,转而面向更多教育探索。比如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心理健康等。

AI的发展,是教育数字化大路线里的一个阶段。目前看,AI仍是“助教”的身份,并不能取代老师。在标准化的领域,AI会越来越强;但是在非标准化的领域,依然需要老师。

比如,教育需要关怀,并不只是讲课。如何关怀,这是AI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教育是有技巧的。比如,优秀的老师,并不是什么都讲,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讲什么、什么时候装傻。这有点类似于“看人下菜”的经验,AI可能需要非常多的数据才有可能具备这样的效果。

嘉宾举例认为,像看图写话这样标准化、套路化的内容,AI会很得心应手。与此同时,用看图写话来做考试题的意义,可能也会越来越低。

整体而言,虽然AI仍是助教身份,但如果老师不改变,还是自己做题、刷题、出题、讲题,那一定会被善于用AI的老师淘汰,甚至在某些科目里,被AI所取代。

AI如何影响家长?

家长在儿童学业教育中,大致有三大痛点:知识不懂、技巧不会、耐心不够。数学的封顶基本在五年级,语文的封顶基本在二年级,英语的封顶基本从上学开始。即使有些题目自己会做,但要清晰讲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更常见的是,无论坐到写字桌前是怎么一幅好笑脸,辅导几道题之后,都会变成“江东狮子吼”。不仅对孩子学习无益处,对亲子关系也是伤害。

AI的“无感情”,这时候就可以成为优势了。可汗学院创始人上传了一段他和儿子一起使用GPT的视频,AI在教学过程中,温柔地引导,一遍又一遍也不会生气、发火,依然充满鼓励。

这情绪价值拉得满满的。单单这个功能,就是很大市场。而且,AI还可以根据孩子回答问题的状况,不断积累数据,从而形成更个性化的辅导效果。

听力熊创始人还分享了另一个AI的作用。许多孩子和家长说话比较少,但是他们会和AI交流,讲自己遇到的事情、困惑等等。AI也逐渐有了一定的心理辅导作用。

但是,有了AI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脱离教育。恰恰相反,家长一方面更应该多了解AI,时刻关注,要做好陪护、做好AI边界的保护。因为孩子对科技接受度更快,甚至会成为AI原住民。另一方面,可以将更多注意力孩子人格的培养上,改善亲子关系。

AI如何影响学生?

一方面,AI让想“偷懒”的学生,更得心应手。用AI来做作业,效果更好、速度更快。另一方面,AI确实又是好工具。目前而言,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AI影响的源头,依然在于父母、学校如何使用AI,如何引导学生使用AI。

学生更应该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比如逻辑思考、思辨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市面结构化能力很强的KIMI,其实并不适合中小学生使用。因为结构化思维、系统总结的能力,是受用一生的基础能力。学生应该先培养该能力,再使用。

一句话总结就是,AI应该是技能掌握之后再使用的高效工具,而不是一条“捷径”。

AI如何影响教育体系?

虽然大家都知道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但是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大锅饭依然是现状。而AI对教育体系的首要变化,就是让“多样性”、“个性化”成为可能,可以有更加有针对性的教案、学习体系。

虽然,当全社会的评价体系、高考的作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时,教育的最终入口依然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可以更加丰富一些。

另外,AI会导致标准化事物的意义下降,非标准化的价值会更加突出。这会逐渐改变社会评价体系。就像当前,会唱歌的网红、会手工的匠人,也可以获得比白领更高的收入。

同时,生成式AI也让“引导式”教育更加成为可能。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位苏格拉底、一位孔子,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每个孩子去思考来学习,而非死记硬背。

有人说,AI的出现,是为了让人类有更多时间看书写诗,而不是现在AI自己在写诗做对。这是有道理的,也许这波AI对教育的影响,会让教育更多地回归到本质,因材施教、引导思考、尊重多样性。

通用、还是垂直大模型?

通用大模型更好,还是垂直类更牛,这是大模型落地中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回到教育领域,会发现,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希望做“通识”,为孩子提供更全更广的知识,能够联想、发散。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又是一个极具know-how的领域,尤其在教育技巧方面,名师和非名师之间的差别,还是客观存在的。

嘉宾认为,和十年前AI相比,即使不是生成式AI,大部分AI产品也都有了跨学科的能力。短期来看,教育垂直类大模型更占优。因为,更需要特色。否则,数据再多、也是冗余无效的。但长期看,还是通用大模型来解决问题,或者基于大模型再训练小模型。

最近高考结束,大家通过使用大模型来做题也发现,在语言领域,由于可结构化性更强,因而,大模型能力突出。但是在数学等理科领域,大模型依然能力不够。

因此,从创业角度来看,通用大模型最后胜出的,应该也就是目前的几家巨头;但是,在垂直类,依然有创业的机会。

另外,人工智能和人工智障依然是AI的硬币两面。目前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发现,大模型回答问题还是会出错。考虑到这是教育产品,准确性,就格外重要。另外,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内容安全性”,这个角度看,垂直类也会更加占优。

什么形态是更好的落地方式?

AI教育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把AI变成一个个能力模块,让孩子不断探索学习,把AI能力转换为自己的能力。另一个重要原则是“陪伴”。

AI教育产品,在学生使用中,不能居高临下。可以像位“伴读书童”,以学习机的形态出现。

但更应该像位“朋友”,可以随时聊天交流,因此,应该是可便携、可语音输入的。这也是听力熊当时设计的思路。通过人类爱听故事的方式,引入知识。同时,也增加了语音对话功能,让听力熊不只是个听的东西,更是一个聊的伙伴。

未来产品形态也可以更加敞开,比如也许是个眼镜、项链等等。不过在C端落地中,挑战还是很多的。要做到模型本地化,不仅需要软件设计,也需要硬件结合。

因而,也有B端的业务模式。基于学校的固定场景,先将AI带入教育,随着和学生的互动增加,再根据数据改良C端产品形态。

综合而言,嘉宾们都认可生成式AI为教育带来的正向意义,新技术只能拥抱,而且学生会比家长、老师、教育体系拥抱得更快,因此也更需要提前做好应对。生成式AI会降低标准化事物的意义,鼓励非标准化的价值。因此,也期待教育能回归本质,因材施教,丰富我们的评价体系。

-全文完

如果有更多想了解的AI话题,或业务合作,欢迎后台留言。

直播连麦第 01 期

和董指导聊聊天

点个在看和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