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绿油油的食葵苗上。吃过早饭后,甘肃省玉门市花海镇黄水桥村村民梁佑春来到地里,装药、起飞、喷洒……无人机在梁佑春的操控下,从地面腾空而起,在田地上空盘旋,将农药、肥料均匀洒在食葵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户遥控无人机喷药(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45岁的梁佑春是镇上的种植大户,在花海镇种植食葵、葫芦1000亩。“以前不会管田,种植的作物产量不高,浇水、打药得雇10个人帮我。”梁佑春回忆说。

2021年,花海镇争取到项目资金建设2万余亩高标准农田,修路、打井、挖沟渠、铺管道,梁佑春家的1210亩地成了高标准农田。

“地里装上了喷灌系统,遥控一按或卡一刷就能用。”梁佑春从兜里掏出遥控器,对着数十米外的机井房一扬手,地里的喷灌系统随即运转起来,汩汩清水流入喷灌带,阵阵水雾飘下。“从大水漫灌到小水勤灌,不仅节水,还能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使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梁佑春介绍,几年来,他相继购进了10多台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省事儿多了。

镇里的农技人员也三天两头到地里指导。“啥时候浇水、打什么农药、怎么施肥,手把手教我们科学种地。”看着食葵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梁佑春笑着说,“技术跟得上,苗儿长得壮,这几年食葵、葫芦籽的产量都很高,这些地,每年纯收入5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技专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玉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眼下,玉门市27.5万亩高标准农田种植作物陆续出苗见绿,项目区粮食耕作机械化率100%,人工成本降低8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耕种管收质效大大提高。玉门市农技中心启动夏管科技服务行动,组建3个科技服务团,20名农技人员分赴田间地头,重点针对苗情、墒情、防治病虫害以及天气等,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全力保障农作物丰产丰收。(谢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