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上,四期毕业生应该是唯一一期能够比肩黄埔一期的,黄埔四期毕业的学生比前三期的总和还要多,当然基数大,出的名将也就多了。四期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很多名将,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10位毕业于四期的国军将领。

1、张灵甫

张灵甫是陕西西安人,黄埔四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33年曾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1936年张灵甫枪杀了第二任妻子吴海兰,被判入狱10年,抗战爆发后,王耀武向蒋介石进言张灵甫才得以返回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灵甫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一直在74军任职,先后担任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153旅副旅长、旅长,58师副师长、师长,74军副军长等职。他也参加了74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次作战,如淞沪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大会战。

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内战爆发后,张灵甫率领74师进攻山东解放区,在孟良崮战役中,74师被全歼,张灵甫本人也被击毙,时年44岁。

2、谢晋元

谢晋元是广东梅州人,黄埔四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谢晋元随同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军一个多月,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谢晋元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任五二四团团副。后因团长牺牲,谢晋元接任团长,率部驻防闸北火车站,与日军激战两个多月。

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上海市区作战的中国守军被迫全线撤向沪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五二四团一营扼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大楼,掩护88师主力撤退。大部队撤退后,谢晋元率领一营进驻四行仓库大楼,对外号称是八百壮士,实际上仅有452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晋元

在四天的血战中,谢晋元凭借坚固的大楼,率部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日军2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牺牲十余人,受伤30余人的代价。10月31日,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率部退出大楼,退到租界。

后来随着上海形势的恶化,地方人士曾建议谢晋元潜离上海,不过被谢晋元谢绝。陈公博当上伪上海市长后,多次以高官厚禄诱惑谢晋元,均被谢晋元一一拒绝。1941年4月24日,汪伪叛徒趁谢晋元不备将其刺伤,谢晋元多处重伤,流血不止,悲壮长逝,时年36岁。

3、胡琏

胡琏是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毕业,毕业后在十八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44年接替罗广文担任18军军长。同样,胡琏也参加了18军对日军的历次作战。

淞沪会战时,在惨烈的罗店之战,胡琏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又组织机枪火力网封锁日军前进通道。有时组织部队主动出击与敌人进行肉搏战,以杀伤敌人。有时一昼夜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顽强地坚守了阵地。

要说胡琏的高光时刻,应该是石牌保卫战,此战中日双方进行了二战历史上最大的白刃战,日寇被歼灭一千余人,使敌军未能占领石牌要塞,保证了鄂西会战的胜利,此战结束后胡琏升任第18军副军长,并获得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5月,18军整编为11师,胡琏任师长,解放军多次想要围歼胡琏的整编11师,不过都被他跑掉了。淮海战役时胡琏就任第十二兵团的副司令,十二兵团被围歼时只有胡琏等少数人逃脱。1949年金门战役时,胡琏击退解放军的进攻,俘虏了5000人,取得了金门战役的胜利。

退到台湾后,胡琏先后担任第一野战军团司令、金门防卫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职,197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77年胡琏因患心脏病在台北逝世,终年70岁。

4、李弥

李弥是云南盈江人,早年曾在驻粤滇军中任职,黄埔四期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三军教导团担任中尉排长。自1930年开始,李弥听从陈诚的调遣参与围剿红军。

抗战爆发后,李弥率部先后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宜昌之战、滇西反攻的松山之战等战役,也因战功,李弥先后升任36军第五师副师长、第八军荣誉一师师长、第8军副军长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弥

内战爆发后,李弥被蒋介石调到反共的前沿,1948年7月,李弥升任第13兵团中将司令长官,淮海战役爆发后,随着战争的进行,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被解放军围困在永城东北,后邱、李两兵团的阵地被解放军突破后,李弥从淮海战争逃脱,自徐州、济南经青岛南下,在浙江奉化得到蒋介石的召见。第十三兵团重建后,李弥仍然被任命为兵团司令。

1949年6月,李弥辗转来到云南,1950年,李弥率部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成为金三角的霸主,他的几千残军竟然将缅甸政府军打得到处跑,无奈之下缅甸政府到联合国告状,迫于压力李弥在1954年撤到台湾,1973年在台北病逝,终年71岁。

5、邱维达

邱维达是湖南平江人,抗战时期曾长期在74军中任职,曾因京沪作战有功获得云麾勋章。邱维达基本上参加了74军的历次对日作战,雪峰山会战时邱维达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得到王耀武和何应钦的批准,后来的战役就是按照他提出的这个方案执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邱维达

1947年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后,国民党重建了整编74师,邱维达被王耀武保举为74师的师长,1948年74师改称为74军后邱维达改任军长。淮海战役中,74军划归邱清泉第二兵团战斗序列,在陈官庄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邱维达被俘虏,入华东军区解放军官团学习。1950年初分配到华东军政大学任教。后任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江苏省政协委员、常委。

1998年邱维达在南京病逝,享年94岁。

6、刘玉章

刘玉章是陕西兴平人,黄埔四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国内军阀的混战以及对红军的围剿,1933年刘玉章参加了长城抗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玉章也投入到抗日战场上,他先后参加了保定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会战,到1942年他已是52军第2师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玉章

抗战胜利后,刘玉章及52军被投送到东北参加了内战,辽沈战役后52军是蒋介石派到东北的十几个军中逃出来的唯一一个军,后被派到伤害驻防。1949年5月,刘玉章指挥第52军在上海与第三野战军作战。率部乘舰经舟山群岛撤往台湾。

在台湾,刘玉章先后担任52军军长、台军北部防守区副司令官、台军“陆军副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等职,1960年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1970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81年在台北去世,终年79岁。

7、林伟俦

林伟俦是广东台山人,黄埔四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30年到法国学习水机飞行技术,1932年学成回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伟俦投身抗日战场,相继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桂柳会战等大会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林伟俦跟随部队先后到越南、台湾受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伟俦

1947年林伟俦升任62军中将军长,天津警备司令,归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林伟俦的62军被派到葫芦岛,辽沈战役后,林伟俦率领部队退到秦皇岛。

平津战役中,天津被攻破后林伟俦被俘,成为战犯,1961年被特赦,后回到广东,在广东省政府任职,1980年到加拿大定居,199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去世,终年93岁。

8、文强

文强是湖南长沙人,他的身份可了不得,他是毛主席的表弟,在黄埔军校时他是周总理的学生,与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同班,与中共名将林彪同宿舍。他的经历也颇为传奇:

17岁时面见过孙中山;18岁时在周总理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国民党元老邵力子介绍下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即退出);19岁时经中共早期风云人物夏曦介绍进入黄埔军校;20岁时参加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23岁时成为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川东省委书记,负责23个县,比毛主席在中央苏区负责的县都多;24岁时受“王明路线”的排挤,找周总理申诉未果,一气之下退出党组织,重新加入国民党,成为军统头子戴笠的得力助手;34岁时根据情报资料,作出日军将大举进攻珍珠港的惊人判断;42岁时在淮海战役中与杜聿明、邱清泉等人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强

此后文强被关押了26年之久,在被关押期间他一直拒不悔改,后来被逼急了他直接对监狱方说:“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毛泽东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也正是如此,文强才成为最后一批被特赦的人员,特赦后,文强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专职委员。2001年辞世,终年94岁。

9、高魁元

高魁元是山东峄县人,黄埔四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曾长期在第18军任职,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围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高魁元相继参加了淞沪会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湘西会战等大会战,到抗战胜利他已是第18军118师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魁元

抗战胜利后,高魁元参加了内战,曾在豫、鲁、苏、皖等省同人民解放军作战。18军重建后高魁元担任该军军长,率部退到金门岛,1949年10月解放军攻打金门岛时,高魁元使解放军登陆部队遭到重大牺牲,此后受到蒋介石的重用。

到台后,高魁元相继担任过“台北防守区部”副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1968年1月,晋升陆军一级上将,2012年在台北去世,终年105岁。

10、阙汉骞

阙汉骞是湖南宁远人,黄埔四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对红军的围剿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阙汉骞先后参加了淞沪、武汉、长沙、粤北、昆仑关等战役,1944年率部入缅作战,之后反攻滇西,同年升任第54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阙汉骞

抗战胜利后,阙汉骞参加了内战,1948年与人民解放军在锦西塔山激战,败逃至安徽集结,淮海战役时,兼第六兵团副司令,1949年5月去了台湾,1972年在台北病逝,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