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决定授予117个单位“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45名同志“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3月起,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开设“铁军楷模”栏目,集中展示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事迹,弘扬先进,树立标杆,激励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奋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争先创优、建功立业~

如何通过创新生态环境执法方式,转变发展思路,将绿色发展基因融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江苏省南通市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损害惩罚性赔偿改革试点,打造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南通模式”,累计启动赔偿案件1600余件,各地各部门协同发力,努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水平,探索具有南通特色的“无废城市”管理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省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

一个个成绩的背后,是南通市践行绿色发展的凝心聚力。而此前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江苏省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正是其中默默耕耘的力量之一。

创新执法方式,打造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南通模式”

“企业环境违法了,但能够以植树补绿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赔偿,我觉得很有意义,也希望这批树苗能够绿化我们的城市。”来自南通市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

今年3月,南通市海门区南布洲生态赔偿损害修复公益林内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活动。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生态损害赔偿的企业及环保志愿者一起参与种植树苗,以劳代偿。

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向记者介绍,在以往很多案例中,对破坏环境行为,多是一诉了之、一判了之、一罚了之。“我们通过创新执法方式,积极引导赔偿义务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责任,开展替代性修复,以劳代偿,将惩罚性赔偿和替代性修复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022年,南通市就制定出台了《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意见(试行)》,部署开展惩罚性赔偿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23年进一步明确了惩罚性赔偿构成要件、计算方式等内容,确立修复优先等工作理念,对原有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优化。

“大力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最终目的是还绿于民、还景于城。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原有制度举措深度,并针对新问题作出新探索。”刘华军说。

赔偿不是目的,实现生态修复才是最终落脚点。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还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建设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引导各个区镇充分借鉴公益林模式,打造具有区镇特色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基地,为生态损害赔偿工作提供集生态修复、警示教育、普法宣传和公益劳动于一体的园地,让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可视、可感、可触”。

为让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环保、投身环保,从今年开始,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还对公益林基地进行了多元化的改进与完善,灵活采用“补种复绿”“增殖放流”“护林护鸟”及“劳务代偿”等方式开展替代性修复,进一步释放公益林基地的生态价值。

转变发展思路,帮扶企业变“痛”为“通”

“小微产废单位普遍存在的危废转运困难、处置费用高等问题同样是南通市曾面临的发展问题,若处置不当,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炜告诉记者。

为破解小微企业的危废处理难题,自2020年起,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启动小微企业危废转移绿岛试点建设,积极推进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工作,先后建成14家试点单位,帮扶企业超6000家。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还建立“全智能收运、全过程留痕、全规范监管”危险废物小微企业收集信息化监管平台,目前已有9100余家单位纳入信息化监管,实现了危废网上申报登记、审批、转移、处置全过程追踪管理。

转变发展思路,将曾经的难题变成实现区域发展的机遇,固废不仅要收起来,还要用起来。

“一块废弃的光伏组件经过一系列工序,能分离出玻璃、铝块、硅料等材料,再通过物理法和化学法叠加的工艺,可以实现大规模光伏组件资源再生量产。”程炜说。

他还告诉记者,随着光伏设备退役潮的到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聚焦新能源赛道,围绕以风电、光伏、储能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积极引导当地和外来企业发展风力叶片、废光伏组件、废锂电池三项综合利用产业,以固废资源化利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南通市已具备每年9万吨的新能源固废综合利用能力。

“我们将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擎,持续提升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以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开展‘无废园区’建设,培育‘无废细胞’单元,健全固废收运体系,推行分级分类差别化管理,持续推进南通市固废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程炜说。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记者 | 邢彭

编辑 | 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