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1933年2月,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的《教育与民众》(半月刊)出版第四卷第四期,刊登顾真火撰写的《民众壁报的报告和意见》,讲述自编民众壁报宣传抗战的心得体会。顾真火,是革命烈士顾振(1913—1942,原名顾增福)的笔名,当时他年仅19岁,正在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陷入日寇铁蹄之下。顾振闻听即挥笔题写联句“创巨痛深,永志不忘”,以及“山海关,战事急,倭奴劫地屠城邑,百姓流亡群雨泣”的诗句,寄托悲愤之情,表达报国之志。

眼看就要放寒假了,顾振邀约几位同乡学生讨论如何发动民众迎战国难,大家决定自己动手创办一份“民众壁报”。回到家乡后,同学们纷纷送来介绍时事和宣传抗战的稿件,顾振用“大白活”改写后,认真地抄写在半张新闻纸上,字迹个个工整,还像正式报纸一样作了美化。

1932年1月23日,顾振将第一期“民众壁报”张贴在召稼楼区公所布告板上,这里地处集镇闹市,顿时像抛了颗炸弹,引来乡人纷纷前来阅读。

可是,“民众壁报”刚出了几期,“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了,时局紧张,谣言四起,弄得人心惶惶,而正式的新闻消息来路不畅。于是,同学们四处奔走,打听可靠信息,尽快汇总新闻动态,并编写战时常识,激励民众抗战决心,结果“民众壁报”每天推出一期,有重大消息就增加一期“号外”。

一个月后,不见战火扩展,时局趋于平静,同学们打算回校读书去,顾振急了,时事信息难以采集,这壁报工作怎么办?此时,城里有位热心的朱君出手相助,坚持每天将上海报纸寄给顾振,“民众壁报”稿源丰富,每天可以抄满全张新闻纸,由此“小报”变为了“大报”,阅报处天天拥有读者,乡间集镇人人都可知晓上海滩的重大新闻。但是,同学们先后都回校了,顾振一个人忙不来,只得将壁报改为三日刊。学校发来开学通告,4月26日顾振不得不停止编报返校。这三个月来,召稼楼的“民众壁报”共推出了68期以及11份“号外”,顾振深感痛快。

顾振返回学校后,心中仍惦记着家乡,生怕家人因乡下信息闭塞而落伍。5月29日,他特意买了一套“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新闻图片,寄给刚入周浦中学读初中的弟弟顾享福,希望弟弟关心时事,增强报国意志。

不久,顾振和同学们毕业了。他留在太仓师范学校教育研究室工作,便回顾寒假生活实践,总结研究自编壁报的过程和经验,以利供同学们分享。12月18日,他将《民众壁报的报告和意见》一文寄给《教育与民众》编辑部。他在文中写道: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拥有经济来源,就可以创办一份正式印刷出版的《民众报》,尽情地为民众呐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众壁报的报告和意见》书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6月顾振(左四)在太仓师范学校与同学毕业合影

作者:张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