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乱则万事难,

心静则万法生。

作者:洞见July

《庄子·在宥篇》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

黄帝在做了十九年天子后,心生迷茫,便去拜访道家名流广成子。

他向广成子请教:“听闻您已通晓至道,那如何修身才能长久呢?”

广成子便回他:

“得至道者,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因此能保持精神上的超脱;

摒弃外界纷繁的干扰,固守你内心的平静,这才是长寿之法。”

人活在世上,前路时有迷雾缭绕,风雨也总是接踵而至。

但真正的高人,从不会因外物变化而劳心损神。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力量。

1

心静则神定

《庄子·达生》中有一个“老人粘蝉”的故事。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路经楚国时发现一老翁在粘蝉,一粘一个准儿。

孔子对此十分好奇,便上前询问。

老翁回答说:“最开始时,我在竹竿上沾两个泥丸,练习不让它掉下来。

后来慢慢升级到三个泥丸、五个泥丸……

如今,我粘蝉时心如止水,绝不会因为外物而分神。纵然天地之大,可我眼里只有蝉。”

孔子听后连连赞叹,不由得感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一个人若能保持静心,全神贯注去做一件事,那还有什么能影响你呢?

可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我们的心神总是容易被分散。

太在意得失,太顾及成败,太纠结取舍。

于是人就在熙熙攘攘的焦灼中,变得越来越无所适从。

书画家袁茂林,曾因自己的书画名噪一时。

盛名之下,邀请他参加展览的人几乎踏破门槛,重金求画的人也是数不胜数。

他的内心开始变得浮躁,心思也全被名利吸引。

然而,当画画的心不再纯粹,他的灵感渐渐枯竭,创作也变得吃力,最后,他竟什么也画不出来了。

无奈之下,袁茂林选择关门谢客,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去清修。

没有了外界的打扰,他的内心重回清净;每天游走在山水之间,他的精神也得到极大的滋养。

他终于又能心平气和地坐在桌前画画,把从山间捕捉的灵感呈现在画卷上。

在潜心的修炼中,他的画技不断精进,他本人也终成一代大师。

《庄子·外篇》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当水处于静止状态时,它才能映照出万物。

人的精神也一样,只有在宁静中才会更加清晰和明澈。

境界越高的人,往往越懂得在静中修行。

给心留一份清净,安顿好自己的灵魂。

不受外境羁绊,不为当下所困,任凭世事变化,你也能安定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心静则慧生

庄子曾在《庚桑楚》中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是说心境安泰镇定的人,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

一个人若总是心情急躁,难免会情绪带偏,让头脑陷入混乱。

静下来想一想,你才能一扫眼前的迷茫,洞悉事物的本质。

曾国藩一生征战无数,常遇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的凶险战况。

每当战事吃紧时,他便会独自一人待一会儿,让心静下心来,以便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当年,弟弟曾国荃率湘军攻打南京,因为听说南京城里口粮不多,本以为很快就能拿下。

但当曾国荃来到南京城下,看到南京城的规模之大、城墙之坚固,瞬间就傻眼了。

经过了几十天的血战,数量本就不多的湘军伤亡惨重,再加上疫病,形势非常严峻。

曾国藩作为主帅,看到弟弟出师不利,内心自然也焦灼不堪。

但他并未被焦虑冲昏头脑,而是命人在家中搭建了“小望楼”,每天下午都要去静坐半晌。

在这过程中,他逐渐理清战事的脉络,在反复推演之后,制定出最佳策略。

所以每次从这间静室出来,他便会立即给弟弟写去信件,结合当下的战况做出指导。

就这样,曾国藩一边调集粮饷,一边为弟弟出谋划策。

在他的最强助攻下,南京很快被攻陷,这场长达十二年的战争,也以湘军的胜利而告终。

《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很多时候,着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拖垮你的心态,让事情变得更糟。

而当你平静下来,你才能清楚地认识局势,从容地面对困难,转机也会随之而来。

元丰二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变法派构陷,锒铛入狱。

面对生死困局,苏轼也曾惴惴不安。

但他随即又静下心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再担忧也无济于事,还不如表现得轻松一些,让皇帝知道自己问心无愧。

于是,在牢中的那段日子,苏轼每天能吃能睡。

宋神宗派宦官去打探,见他鼾声如雷,心中坦荡,最终力排众议,赦免了苏轼。

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说:“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大事当前,往往得失挂心、利害相逼。

没有静气来支撑,人心中自然杂念丛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不慌不忙。

稳住心境,直面真相,你才能修炼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本领。

遇事不乱,处事不惊,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则万事都可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心静则事成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鲁国,有个木匠叫梓庆,他做的鐻(悬挂乐器的木架)技艺精湛,见过的人无不惊叹。

梓庆的名声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于是鲁侯召见他,想了解他成功的奥秘。

没想到梓庆就说了一个字——“静”。

他表示,自己做工之前,都会斋戒七天。

在这过程中,他摒除了杂念,忘掉了名利,完完全全回归本心。

此时他再进山林,鐻的形状已完全出现在木料上,他只要潜心雕刻,就没有做不成的。

古语说:“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没事的时候,心要安稳地放在肚子里。

等到做事时,把纷繁的念头清空,把心上的挂碍抛下。

专心做好眼前的每一个步骤,时间到了,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沈从文刚开始写文章时,经常被出版社拒稿。

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沉住气慢慢钻研。

那时,他在书房一待就是七八个钟头,对每篇文章都不厌其烦地打磨。

他的文章越写越有灵气,他也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赏识。

后来创作《边城》时,沈从文更是潜心静气,修改了“一百多遍”。

黄永玉评价他:“有时候感觉表叔像神一样。一个小学水平的人,居然这么了不起。”

得益于这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修炼,沈从文最终也成了一代大师,在文坛享有盛名。

老子云:气定则心定,心定则事圆。

每一个圆满的结局,其间都少不了潜心地付出。

每一次一鸣惊人的崛起,背后也得靠安静的力量来托举。

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无法预知前路。

但只要你能静静地往前走,不为物惑,不被名扰。

哪怕时间长点,你也终能到达自己想要的高度。

《庄子》中说:“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

一个人若能保持内心的安定,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他就将无所不能。

人活到极致,其实就是心静。

世间纵有万般诱惑,只要心不动,你就不会迷失本性。

任凭世道如何变化,你依然能安然前行。

未来的日子,愿你也能内守住自己的精神,保持一份静气在心中。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始终活得洒脱和从容。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