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工勤岗的高级工和中级工在退休后的养老金差距,是一个涉及到事业编岗位等级、工资制度、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多个因素的复杂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之上的。这意味着个人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其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对于事业编工勤岗的高级工和中级工而言,他们在工作期间的岗位等级、工资水平、岗位等级晋升以及缴费年限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在退休后体现为养老金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勤岗是事业单位三种岗位设置中的一种,统称为工勤技能岗。工勤技能岗在事业单位中,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由于事业单位工期技能岗位的一级、二级岗位处于严格控制的范畴,多数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基本上都是属于三级或是四级岗位,很多普通工甚至低于五级岗位。高级工对应的是三级岗位,中级工对应的是四级岗位。

从工资水平来看,高级工的工资通常要高于中级工。按照2016年调整工资后的事业单位工资结构来看,高级工和中级工的基本工资总体上差别不大,每月岗位工资大概相差100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按照2016调整后的工资显示,三级岗位的基本工资为1550元,四级工为每月1450,薪级工资部分,每一个薪级相差只有20多元钱。如果加上绩效工资、补贴津贴等,高级工与中级工的工资每月相差大概就是500元左右。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包括工勤岗在内,是以上年度本人的工资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高级工与中级工资的缴费基数每月差距大概也是在500元到1000元左右。

缴费基数带来的结果是缴费指数,缴费指数主要用于计算基础养老金;缴费基数的另一个结果是增加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的积累。

除了缴费基数的因素以外,事业单位还存在比较长的视同缴费年限的问题。视同缴费是按照本人的岗位等级来确定的。包括岗位指数、薪级指数、退休生活补贴指数等三个部分。视同缴费指数部分,由于高级工的岗位指数、薪级指数、退休生活补贴指数都会高于中级工,所以视同缴费指数、平均缴费指数都会高于中级工。

在养老金计算中,除了平均缴费指数以外,缴费年限也是影响养老金的因素之一。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两个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工作稳定,一般的工作年限都能达到35年以上。

高级工平均缴费指数高于中级工,如果缴费年限也就是工龄也高于中级工,那么养老金的差距也就更大,每月至少有1000元以上的差距;相反虽然高级工的平均缴费指数高于中级工,但中级工缴费年限或是工龄高于高级工,养老金的差距可能会缩小,但总体上高级工的养老金也会高于中级工。

在养老金计算中,还有包括了性别的因素。比如女工人是在50岁退休,男工人是60岁办理退休,缴费年限有10年的差距,再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的计算,女工人是按照195个月计算,男工人是按照139个月计算,这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还有退休年份的关系。比如2015年退休的高级工,养老金与2024年退休的中级工相比,有可能中级工的养老金会高于高级工1000元至2000元,这个差距也还是比较大,产生这个差距的因素除了养老金计发基数提高以外,还有缴费基数的提高,平均缴费指数的提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提高等。

综上所述,事业编工勤岗的高级工和中级工在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源于他们在工作期间的工资水平、岗位等级晋升、缴费年限以及缴费基数等方面的差异。但这种差距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评价这种差距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既看到其中的差异,也要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