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从“技”的层面来谈如何减少城管执法冲突,更不可回避的是城市管理理念问题——城市的市容市貌维护与满足正常的生活、经营需求之间到底如何把握一个理想的度?

针对网传龙山县城管执法人员与商户发生冲突一事,龙山县联合调查组6月15日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查明,6月15日8时57分,龙山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占道经营业主田某的房东张某某及旁边经营业主潘某某发生肢体冲突。目前,相关涉事人员已停职调查,事件正在调查处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发现场(视频截图)。图据极目新闻

其实,现场视频所记录的事发画面比通报中“肢体冲突”四个字所传递的信息要丰富得多:一名红衣男子被穿制服的人员按压在地,遭到多人拳打脚踢,部分打人者身着有“龙山城管”“城管执法”字样的反光背心。另有视频显示,遭到劝阻后,多名穿制服的人员情绪激动,另一名白衣男子持刀出现在冲突现场。

冲突到底是如何引发的,更全面的细节还有待官方进一步调查公布。但结合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涉事商户等各方面的说法,以及过往类似执法冲突事件来看,内情或许并不复杂。大概率是城管队员就占道经营进行执法,而在执法过程中,双方产生言语冲突,继而升级到肢体冲突……无论如何,身穿制服的城管人员作为执法者,当在处置这类冲突时占据主动权,甚至成为肢体冲突的主角,对商户拳脚相加,不管是从执法伦理还是从社会观感看,都无疑是严重的“越轨”。目前相关涉事人员已被停职调查,也呼应了这一点。

城管与商贩的冲突,一直是常见的社会新闻。只不过,在今天,这类冲突更容易被曝光了。因为不仅人人都有摄像头,而且人人都可以发布视频内容。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社会监督的升级。但事实表明,并不是所有执法者都适应了“在镜头下执法”,否则便会多几分克制,少一些冲突。其原因,要么是出于一种无意识,要么是存在侥幸心理,或者低估了曝光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在理论上,如果要求执法者都能主动带着镜头执法,这种自我约束力,会不会更强一些?此次事件中,执法人员到底有没有带着镜头记录执法过程?如果有的话,及时公布执法录像,或许事件的原因、过程,也就一目了然了。

事实上,对于城管执法规范问题,各地不能说不重视。比如,不少地方都在研究甚至已出台了城管规范执法的指引。其内容可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了,像有的明确要求,面对执法对象谩骂,要“保持冷静,切忌和执法对象对骂,予以全过程记录”;面对围观群众谩骂,要“保持冷静,切忌和围观群众发生口头冲突,予以全过程记录”。甚至,提供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话术指导。应该说,这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指引,是值得推广的。但要指望这种方式完全化解冲突,显然也不现实。

事实上,这次事发地龙山,当地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曾明确,“要求执法人员与服务对象多沟通、多交流、多宣传、多讲解,用真情实感来赢得广大市民对城管工作的支持与理解”,要“切实加强队伍组织纪律性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要“注重文明执法”。而这件事一出,至少说明这种“理论”上的规范,与具体实践是存在差距的。

其实,相比从“技”的层面来谈如何减少城管执法冲突,更不可回避的是城市管理理念问题——城市的市容市貌维护与满足正常的生活、经营需求之间到底如何把握一个理想的度?就如这起事件,据说是因商户在店门口遮阳棚下摆摊的争议而起,若属实,商户在遮阳伞下摆摊,是否就必须视为占道经营,影响了市容市貌?城管的“管”与“执法”,合理边界到底在哪?这些问题不厘清,城管执法人员必然就更容易陷入执法冲突之中。

特别是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既有的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标准、执法标准与保障市场活力、给予商户更多经营便利之间,是否出现了更大的张力?这对于减少城管执法冲突,是更重要的问题,也值得更多地方思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