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一天,患有渐冻症的他正坐在电动轮椅上,突然听见电瓶位置发出“吱、吱、吱”的异响。

在他查看声音来源,还没确定好准确方位的情况下,轮椅竟然爆炸了。

这次意外,造成他全身60%的重度烧伤,在重症监护室里抢救了8个月。

光是为了植皮,手术就做了不下6次。

即使像他那么坚强的人,也被疼痛折磨到想要放弃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

可是,有一堵理智的墙,倔强地横亘在生与死的交界处。

他确实想马上结束生命,可自己不在了,培训基地里的那些孩子该怎么活下去呀?

是自己亲手打开了他们重生的大门,难道又要亲手将那道门关上吗?

强大的使命感,让他又一次与劫难抗争,度过生命的危险期。

他在难以忍受的疼痛中活了下来。

他是河南人王绍军。

他的一生,如同被诅咒过,命运连一副烂牌都不屑于施舍给他。

但他,偏偏一次次死里逃生。

他与命运相缠相斗,终叫人生换新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17岁的王绍军正在课堂上为高考奋力拼搏。

青春年少的他,憧憬着色彩斑斓的未来。

业余时间,他最喜欢踢足球,是球队里跑得最快的前锋。

但是,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起,生龙活虎的他,身体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立正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后仰,腿部肌肉也变僵了。

在球场上,他也越踢越糟,甚至小腿开始没有了力气。

父母知道这些情况后,匆忙将他带去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却让全家人难以承受。

医生说,孩子患上了腓骨肌萎缩症。

怕他们不理解这个病的具体特征,医生说出来另一种叫法——渐冻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父母)

父母紧张地问医生:“能治吗?”

他们只想从医生那里,听见或者看见哪怕一点点希望。

但医生摇摇头,让他们失望了。

父母心急如焚,从此奔走在为他四处求医的路上。

每一次,都心怀希望而去;每一个结果,都是失望至极。

一位医学博士不忍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奔波,真诚地对他们说:

不要再胡乱给孩子治病了,安心等待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吧……

虽然他是好心提醒,却将这一家人最后的希望也掐灭了。

治不了,那孩子怎么办?只能活活等死吗?

父亲变得沉默不语,母亲常常抹泪叹息。

他们不明白,儿子为何会得了渐冻症?

面对父母的心急如焚,王绍军反而表现得很乐观:

哪儿有那么严重,我这不是还好好的吗?或许几年后就能治了也不一定啊!

儿子还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预想不到这种病会给他带来什么。

是该为儿子的乐观高兴,还是该为儿子的无知忧心呢?

父母心里的石头沉甸甸的,连呼吸都不自由。

有一天,正在上课的王绍军突然被大姐夫喊出教室。

姐夫匆忙地带他回家,回去的路上,摩托车熄火了好几次。

到了家他才知道,54岁的父亲因为急性心脏病发作突然离世。

他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这成了他此生的遗憾。

而父亲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

父亲走后,奶奶连家门都不出了。

每每见到孙子,总是拉着他的手聊到大半夜:

军军,你该怎么办啊,以后你该咋办呀?

几个月后,奶奶也随父亲而去。

那一年,王绍军强忍悲痛参加了高考,并被郑州的一所高校录取。

大学期间,他向老师和同学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他希望周围的人能将他当成正常人对待,他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然而,病情不由人,王绍军两条腿上的肌肉在逐渐萎缩。

每次骑自行车,只要是上坡的地方,女生都能轻松地骑上去,他却不行。

他就那么执拗地坚持着,他想看看,命运到底要怎么为难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奶奶)

在同学、老师的眼中,王绍军是“天然的乐天派”。

无论学习多难,生活多苦,他总是很高兴。

就好像没有一件事情值得他生气、发怒、难过一样。

事实上,他只是将所有的不快与伤痛都写进了自己的诗里。

对他来说,诗中的他才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一年之后,王绍军的母亲突发脑梗离去。

这个总是想着儿子默默流泪的女人,终于不用再流泪了。

而王绍军,在这个世界上,连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也失去了。

他再痛不欲生,也无可奈何。

命运的组合拳,招招击中王绍军的命门,打得他毫无还击之力。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更没有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

反而暗下决心:

即便孤独,我也要好好地活着,要让父母在九泉之下放心。
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让去世的亲人为自己感到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工作后,每一项工作,他都全力以赴去做好。

只要是他能做的,从不推辞;能今天做完的,绝不放到明天。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在逐步退化,也许不久的将来,他就没法再工作了。

谁也没想到,他这一干就是9年,而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每次上楼都很吃力。

如同一位80多岁的老人,需要借助扶手,手按着膝盖,一步一步地往上移动。

在工作上,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才能完成。

这一刻,他似乎有些害怕了。

本以为自己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可当真正面临最糟糕的情况时,还是免不了情绪低落。

如果不能够独自行走,那岂不是“废人”一个?

成了废人,那之前对父母许下的承诺,又该如何实现?自己又该怎样生活?

他体会到了父亲不放心的感觉,明白了奶奶的喃喃自语,更懂得了母亲偷偷抹泪的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

既然生活这么现实、残忍,与其窝窝囊囊地活着,何不大胆赌一把?

于是,他做出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辞职

命运一步一步地将他推到人生绝境,他倒要看看,命运还会给自己什么样的考验。

没多久,王绍军就辞职离开郑州。

1999年,他坐着轮椅来到相对落后的中牟县。

他想:

哪怕不能行走,也要用智慧的大脑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牟县盛产大蒜,但当时的市场信息传递相对闭塞,经常导致大蒜滞销。

王绍军意识到,自己熟悉的网络优势,在这里可能会有用武之地。

就这样,他建立大蒜电子交易中心,在大屏幕上实时向客商播放大蒜存储信息。

这个平台是免费的,他每天和蒜农们共享这些信息,并进行网上销售。

虽然没有收取费用,属于义务劳动。

但这些信息都汇聚在这里,他也全面了解到大蒜的实时动向,于是他做起大蒜生意。

此时,命运仿佛向他露出仁慈的一面。

赔的时候都让他避过去了,正好赶上大赚。

由此,他在5年时间里赚了一千多万。

同时,他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

2004年,王绍军的儿子出生。

看着皱巴巴的儿子像个小猴子一样,他问自己:

作为一个残疾父亲,我能给孩子什么,怎样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

因为有了孩子,王绍军的使命感更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妻子于书娟)

他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跟他一样受残疾困扰的人身上,希望自己能帮到更多的残疾人。

他开始在网上写文章,还建立一个叫“超越残缺”的论坛。

他想通过网络,将更多的残疾人凝聚在一起。

他说:

一个人独自战胜残疾很难,但一群人就会显得更容易。

这或许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一根木棍很容易就被折断。

但一堆木棍放在一起,就不容易被折断。

同理,一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但一群人的力量却可以激发出强大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3月,他的论坛里出现一篇文章,名为《孩子,妈妈想为你活下去》。

作者是一位因伤致残的高位截瘫患者,名叫王双女。

因为长期在轮椅上生活,她得了褥疮,并且引发骨髓炎。

如果不及时手术,会危及生命。

然而,5万元的手术费对她来说,如同天文数字。

她的爱人也是一名残疾人,全家就靠爱人在福利厂每月600元的工资生活。

文章里的每一个词,每一段话,都透露出她生活的窘迫和无助。

王绍军被深深地震撼到。

随即,他与深圳的一家爱心组织取得联系,在网络上发起为王双女募捐的倡议。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场残疾人画家作品拍卖会,募集到一部分善款。

仅用两周的时间,就为王双女筹集到手术费。

手术完成后,王双女将没有花完的3000元捐给另一位病友。

王绍军的援助不仅救了她,还促使她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网络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当火炬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相关部门征集奥运会歌曲。

这让平时喜欢写作的王绍军,又有了一个真正的梦想,那就是要让自己的歌曲唱响在奥运赛场上。

他接连创作了《期待》、《爱的传递》、《捧起你的梦想》等歌词。

其中,为残奥会火炬传递创作的《爱的传递》这首歌,在数以万计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残奥会火炬传递的歌曲。

歌词写到:

珠穆朗玛峰上圣洁的光芒,点燃手中的奥运火炬,我们开始这爱的传递。
也许,命运的苦难无法逃避,只要努力,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也许,心灵的伤痛难以忘记,相信自己,会走出人生的误区。
无论走到哪里,请彼此鼓励,无论多少风雨,要自强不息。
让手中的火炬燃烧希望,点燃我们心中久违的梦想。
让奥运的火炬像阳光,照亮每一个需要爱的地方……

后来,王绍军将这首歌的版权,捐给急需救助的河北截瘫新娘尹书君。

他说: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爱的传递’的真正内涵与意义。

也是在这一年,王绍军获得奥运会火炬接力郑州站火炬手的荣誉。

这成为他曲折的人生中,一抹厚重的色彩。

2011年,王绍军本着抱团取暖的精神,与田超、王国胜、王伟立等残疾人企业家,共同成立河南省残疾人企业协会,并被推举为副会长。

他带领残疾人走出家门,到开封游览清明上河园,开展“助梦飞翔”公益活动。

带领大家参观残疾人企业,学习创业经验。

他希望能燃烧起残疾人内心的激情,用自己的勤劳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

2014年5月16日,对王绍军来说,这是个特别的日子。

他获得“全国自强模范”的荣誉称号,有人这样称赞他:

健全的人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这段话,一直索绕在王绍军的脑海里,也是这段话,又让他开启了自己的另一个梦想。

因为见过太多没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知道他们面临着各种生活绝境。

他们的痛和恨,他都经历过。

而他们的父母,也同样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为他们焦虑、煎熬。

他决定用行动去帮助更多残疾人,带给他们更多的光芒。

但是,在中国,就有8500多万的残疾人,自己的能力太有限了。

到底要怎样才能带领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困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王绍军和妻子商量过后,拿出全部积蓄,创建河南残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此时,王绍军的四肢肌肉功能正在严重丧失,不仅依靠轮椅出行,甚至上下车、上厕所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他还是决定建设残疾人培训基地,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成功上岗就业。

因为做了十多年的电商销售,他想到网购会经常需要客服解决问题。

那么,让残疾人来担任网购客服,会不会解决掉他们的就业问题呢?

就这样,他前往深圳、杭州,寻求能接收残疾人的企业。

可是,想要促成残疾人就业,哪儿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与基地全员合影)

好在,王绍军用自身举证,让一部分企业接受了他的项目。

经过反复协调,最终,国内某家大企业承接了安置残疾人的客服项目。

学成后的残疾人可以在基地,甚至在家里,就能成为企业的网络客服。

一台电脑就能实现残疾人就业问题,一切都在紧张筹备中。

却不想,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王绍军,突然变得口齿不清,众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

医生诊断,王绍军患上了脑梗,左侧血管、主血管已经完全堵塞,强烈要求他卧床休息。

可刚出抢救室,他就拿出手机,通过打字的方式远程遥控,指挥工地施工。

他放心不下,担心施工人员对无障碍设施理解不够。

自己比他们更懂得怎么做才合适,怎么才能让残疾人生活起来更方便。

所以,即使不能到现场,也必须用电话“远程指挥”才放心。

终于,在残联的帮助下,王绍军建成了能容纳两百名残疾人同时培训的基地。

而且由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出资,学员可以在这里免费食宿培训3个月,不用担心任何问题。

2015年春天,基地迎来第一批学生,但只有十几个人。

他们中有肢体残疾、有脑瘫、有小儿麻痹……

每个人都萎靡不振,垂头丧气,一点开心的样子都没有。

这让王绍军的内心十分难受,他很不喜欢这种没有生命力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地人员的轮椅)

他强忍着内心的情绪,告诉他们:

3个月训练结束,如果能达到每分钟45个字的速度,就可以通过考试,正式上岗。

有人不愿意了,要知道一个正常人的打字速度每分钟是在40-60字之间,王绍军却拿正常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这对于残疾人来说,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山峰。

而且,在他们中间,有的人来自偏远农村,还没接触过电脑,还有的甚至不识字。

3个月能行吗?

是啊,能行吗?

这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在这之前还没有谁做过。

王绍军却说了一句话:

这份工作能让我们撕下残疾人的标签,但尊严,是靠我们自己争取的。

尊严,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如果一生都畏畏缩缩地活着,那即使给予他健康的身体,或许他也不会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一场残疾人的马拉松开始了。

而这个过程,比王绍军想象的还要艰辛。

来自信阳农村的李香(化名),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而瘫痪,没上过一天学。

和丈夫离婚后,靠电动三轮车拉客养活两个女儿。

因为没有上过学,没有接触过电脑,刚来到基地时,她一脸茫然。

键盘上的大写拼音,她一个也不认识,坐在电脑面前她根本无从下手。

好不容易学会了拼音,可自己1分钟只能打一两个字。

3个月免费培训结束后,她每分钟最多只能打十几个字,跟基地的要求相差甚远。

如果还想学,就需要费用,可她没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地学员李香〈化名〉)

就在李香决定收拾东西离开时,王绍军拦住了她。

他对李香说:

只要你还愿意学,费用由基地承担,你接着学就行,直到你拿到工号。

在王绍军的鼓励下,李香日以继夜的刻苦练习。

三个月后,她终于顺利通过录入速度考试。

然而,现实又给了她一击。

王绍军在为她申请上岗时,按照对方公司的规定,像李香这样的一级残疾人是不能担任客服的。

这个消息,瞬间让李香崩溃了。

她觉得,给了希望又将它掐灭,这还不如不给她希望。

为此,因为行动不便最怕出门的王绍军,两次前往浙江,和对方相关领导反复进行交涉。

面对对方的决绝,王绍军只能再度将自己的一级重度残疾证拿出来。

他说:

我也是一级残疾,残疾的程度不代表工作能力的大小。
越是重度残疾的孩子,他们越是需要一份工作。
如果将这道门给她关上,这不公平。

王绍军再一次说服了对方,并让对方从此取消了对一级残疾人的限制规定。

几天后,李香终于拿到上岗证。

那一夜,她激动的一晚都没睡。

她哭了又笑,笑完了又哭,两种情绪各有因由。

然而,李香还不算是最波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地学员小裴〈化名〉)

小裴(化名)五岁时,在一场事故中失去双臂。

他连手都没有,怎么可能靠打字担任客服呢?

而且,在基地生活也不方便,没人可以帮他解决洗脸、带他上厕所等一系列生活问题。

他每天都在想:走吧,回家吧,学不会、没法学……

他确实也这么做了。

但王绍军先后和他谈了17次话,甚至,把他从家里接回基地3次。

王绍军对他说:

不管行不行,你先努力,先去干。
哪怕到最后是真的不行,再说不行的办法。
万一行呢?

经不住王绍军的劝说,小裴决定试一试。

因为平时小裴都是用脚穿衣、吃饭,有一定的基础。

经过反复磨炼,他用脚打字的速度从最初的十几个,到后来的每分钟48个。

他成了唯一一个用脚打字的客服,甚至,还被评为优秀客服人员。

过往那个愁容满面的少年,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而他最开心的是,自己不仅可以挣钱给自己花,甚至还可以补贴家用。

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这里找到生活的希望,甚至找到了幸福。

王绍军将基地运营得越来越好,所有人都在朝着希望进发。

可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光是脑梗就犯了3次。

上肢肌肉萎缩也越来越严重,他拧不开矿泉水瓶盖,就连吃饭的碗也端不起来了。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在对他说:“你越来越虚弱了。”

为了让自己的双腿看上去不那么干瘦,无论什么时候,他都穿着宽松肥大的裤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介绍二期基地)

而他又一次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建基地

王绍军向来是一个说干就干,毫不退缩的人。

2019年,他开始扩建基地,甚至将招生规模扩大到全省。

这次扩建的楼房,拥有两部电梯,有长长的无障碍坡道。

一楼是教室,二、三楼是宿舍,楼房建好后,能容纳600人同时上课、生活。

新的桌椅陆续运来,电脑设备正在置办中,王绍军每天忙得团团转。

他四处谈合作,想为学生们寻找到更多的就业渠道。

甚至,他还安排中小学生来这里体验,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残疾人的世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残疾人这个群体。

就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意外又一次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春节刚过,王绍军的电动轮椅突然发生爆炸。

他无法挪动自己的身体自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被大火无情灼烧。

在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手术后,王绍军终于活下来了。

疼得受不了的时候,他就想:

要不,算了吧,撑不下去了……

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妻儿,想到在基地里等着他的残疾学员们,他又咬牙撑了下来。

如果他没了,那些孩子的希望真的就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与获得表彰的基地成员)

他一次又一次地熬了过来,可是他的左胳膊彻底“报废”了。

身患渐冻症,脑梗,还有重度烧伤,每一种痛都在折磨着他。

王绍军受伤的消息传开后,学员们自发组织捐款,亲朋好友也都伸出援助之手,还有不少爱心人士汇来捐款。

就连他70多岁的中学老师都在打电话,挨个找同学为他捐款。

王绍军的妻子几次都想将基地关掉,但一想到在每天十分钟的探视时间,王绍军都在问她:

大家怎么样?还有吃的吗?

她又犹豫了:“如果真关了,他走都不能安心。”

一张又一张的信件和汇款单从全国各地飞来,王绍军的眼泪悄然而下:

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然而,他后续的治疗费用还需要几百万,而基地要维持运转,每个月就需要花费7-10万元。

二期工程也因为这场意外,早已搁置。

在医院住了8个月的王绍军决定回家,而妻子对于他的执拗根本无能为力。

王绍军对妻子说:

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基地上吧。

这一次的受伤,让王绍军更坚定了想要去帮助更多残疾人的决心。

他希望每一个残疾人,都能有机会“为自己活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绍军)

回到基地,他每天都在想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基地存活下来?

他不向学生们收学费,给平台培训客服也是免费。

这种经营模式,他不知道基地还能支撑多久。

他尝试带着学员们做过工艺品、扇子、泥塑等,但市场需求有限,无法形成产业链,只能放弃。

他又想办法联合爱心企业做带货直播,希望拓展出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

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难的,难的是他无法出门谈合作。

以前,王绍军还能坐着轮椅出门,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

他叹息着:

如今,谁能放心跟我合作呢?

2022年初,河南省残联就业服务中心、郑州市残联的工作人员,来到基地探望王绍军。

他们和王绍军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从王绍军建立基地开始,他们就帮他招学员、维持基地运营。

可又为他的遭遇感到无奈。

这个53岁的男人,用自己的人生印证了一个成语:命运多舛

这半生,一直是坎坷相伴,跌宕相随。

为了缓解王绍军的压力,他们运来了大米、鸡蛋、食用油等一箱箱的生活物资,一行人还一起探讨基地未来的规划。

王绍军说: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我希望有团队一起做好这件事。

在7年的时间里,王绍军的基地已经为超过4000名残疾人进行过免费培训,并帮助他们就业。

而其中,最高月收入能达到10000元以上,最低的平均也能拿到2000多元。

只是,那没来得及完工的二期基地,成了王绍军心中最大的牵挂。

有时候,他会让人将自己推到未完工的教学楼前,躺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不出声。

3月11日,又一对在基地相爱的学员结婚了,但他却无法参加。

王绍军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听着去参加婚礼的学员说着婚礼上的趣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完工的二期基地)

他们聊起了琐事:

院里的条幅需要换了;
池塘里的芦苇要拔了;
新的招生季到了;
仓库里的被子该拿出来晒晒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王绍军的牵挂。

他身上的伤口不断地在愈合,但新长出来的皮肤因为脆弱,一摩擦,又会成为一个新的伤口。

这些,都需要用钱治疗,可维持基地也需要用钱。

对他来说,两者相比,基地比自己重要。

他总说:

基地是一群人的生存问题,治病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扛一扛就过去了。

有人曾问他,为何不放弃?

他说:

生命可以结束,使命还未完成。

王绍军用自己不放弃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个人。

用智慧的结晶,帮助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像灯塔一样,为残疾人照亮前行的路。

可是,谁又能成为他的灯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