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楚汉争霸期间,群雄角逐,他们身边的谋士也大展其才,显示了自己敏锐独到的卓越谋划能力,可谓"上兵伐谋",从而"四两拨千斤",直接左右时局的变化。

如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六出奇计",从而脱困转危,迅速扭转被动的局面,为开创西汉稳定西汉夯实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然,才能不亚于陈平的蒯通,史称韩信手下第一谋士,虽帮助韩信灭掉齐国,得刘邦恩封齐王,却未能劝说韩信拥兵自立,导致功败垂成,无奈之下,只得佯装病癫,悲情地离开了自己忠心耿耿辅佐的韩信。妇人之仁的韩信,后来也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这是为何?不妨从蒯通的生平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蒯通其人

有秦末汉初纵横家、辩士之称的蒯通,原名蒯彻,据说是范阳人,出生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兴,具体出生时间、家庭情况不详。

只知道他闪亮登场时,大约是公元前209年的秋天。因大泽乡起义的陈胜称王后,令手下武信君武臣征伐范阳。为了范阳百姓免遭战火的生灵涂炭,蒯通先以"传送檄文"之策说动范阳令徐公举城归降,又以"安定千里"之谋劝说武臣厚待起义归诚的徐公:如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便会恩泽燕赵大地,轻松实现你武信君北上的目标。

果然如蒯通所料,当武臣隆重迎接徐公的归降后,燕赵大地三十多座城市迅速向武臣大军投诚,为武臣建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漂亮登场的蒯通,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的斡旋之术,便成功化解了一触即发血流成河的战争。他的策划能力由此成名,开始在刀兵四起的秦末乱世崭露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投奔韩信

刘邦手下大将军韩信占领燕代地区后,欣赏韩信不凡军事才能的蒯通,那时正在项羽那里效力。因项羽没有采纳蒯通的好友安其生(也是很有才能的谋士)有远见的谋划,蒯通认为项羽更多的就是力拔山兮的武夫,也就没有接受项羽的提任,转而投奔韩信帐下。

在蒯通看来,虽说韩信现在隶属刘邦集团,但他手握重兵,已平定赵、代、燕三国,继续进军的话,齐国也将收入囊中。届时韩信的实力必将走向巅峰,可望一统山河建立新的封建王朝。

蒯通也将以顶级谋士之功光耀千秋,成为当世最耀眼的智囊之星。

于是,带着这样美好寄望的蒯通加入韩信的智囊团后,不久就因为卓越的才华得到韩信赏识重用,得授"第一谋士"的称誉,可以随时随地向韩信建言献策,不受任何阻扰。

由此,蒯通便在韩信帐下迎来高光时刻。

原来韩信正准备挥师讨齐,听说刘邦已派谋士郦食其成功劝说齐国归降,便打算收兵还朝听候差遣。关键时刻,蒯通便以汉王没有下令收兵为由,极力劝说韩信继续出兵,唯有拿下齐国,才有将军进退自如的空间。

这就是蒯通步步为营的大韬略:乱齐之策。

采纳此计的韩信,果然平定齐国之后震住了楚汉相争的刘邦项羽,受困荥阳的刘邦只得安抚韩信,册封他为货真价实的齐王,项羽也赶忙派人来游说韩信,要与他结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蒯通"三分天下"之策

这时候的韩信,真正决定着天下的走势。

他站在项羽那边,项羽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平定天下;他继续站在刘邦这边,打败项羽也是十拿九稳。

若韩信造反自立,必然是"三足鼎立",待天下有变,再统率大军平定项羽刘邦,也极有可能。

不得不说,蒯通深思熟虑的"三分天下"之策,确是对时局分析得最完美、最有效的千古谋划。若韩信采纳了此策,再不济,也会与项羽刘邦平分秋色,不至于后来落了个被刘邦夷三族的悲惨下场。

只可惜军事才能过硬的韩信政治才能偏弱,他最终没有采纳蒯通这一远见卓识的"三分天下"之策。

原来历经坎坷的韩信实乃厚道之人,他因得刘邦重用有了大展身手的平台,能称王就是最大的满足,根本没有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

在韩信看来,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除非刘邦对他赶尽杀绝,他是不会谋反的,若现在背信弃义拥兵自立,无异于决裂,有违自己的内心道义。

韩信的这份善良,最终也决定了他不愿自立图强的霸业。

蒯通见韩信决绝如此,才明白他与韩信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韩信如此妇人之仁,将来必定没有好下场,便决定不再为他服务,当即佯装疯癫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后记

没有蒯通辅佐的韩信,便一心一意继续效力刘邦开创西汉。韩信的悲剧果然如蒯通所料,不久便被刘邦打压,不仅兵权被收贬为淮阴侯,后来还被吕雉骗杀,冤死在钟室之内。

一代"兵仙"就这样倒下。难怪他临死之前大呼没听蒯通之言,但世间没有后悔药,厚道的韩信只能为他的选择买单。

才能不亚于陈平的蒯通,原本向韩信所献的计谋,的确是攻守自如精妙绝伦的好计,足可决定天下大势的走向,至少可以确保韩信的结局不会那么悲惨。

只可惜蒯通服务的主子韩信,并不是君王之才,就是雄霸一方的军事大佬罢了。

所以,没有跟对人的蒯通没有陈平的幸运,只得悲情离去。

还好的是,蒯通的命运最终还算不错。当韩信被夷三族时,刘邦欲问责烹杀他,蒯通以"当时效忠韩信,不知高祖"的辨才成功解危,刘邦赦免了蒯通,无罪释放,后来蒯通得到曹参的礼遇,奉为上宾,终老一生。

由此可见,即便都是顶级谋士,差别也很明显,跟对了人,也就无往而不前。跟错了人,只能望洋兴叹了!

是为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红学与汉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