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普遍认知里的选美,有两种。

一种,是魔鬼身材面容姣好,一眼看上去就惊为天人,比如18岁的李嘉欣。

一种,是学识广袤气质非凡,虽在外貌上不是绝对出众,但教养上却超群卓绝的佳人,比如刘青云的老婆郭蔼明。

但现如今,第三种选美,正在以一种狂飙突进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她们来自于遥远的大洋彼岸,曾经的时尚审美引领者,漂亮国。

最近,在今年美国小姐选美大赛阿拉巴马选美的现场,23岁的美国女子萨拉·米利肯,赢得了冠军。

评委对她的评价简洁而有力:“她很漂亮,她很优雅。”

但当这位年轻女性的照片映入眼帘,我人麻了……几乎能量出直径的脸庞,上下一致的宽阔身材,五短的四肢,狰狞的表情,黝黑的皮肤,至少从外貌看,萨拉·米利肯绝对是一位配得上“丑”字的肥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个放在我们村都嫁不出去的大码姑娘,却在美利坚的一个州,拿到了选美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没有头顶的王冠和身上的花环,很难通过形象判断,这五位选美小姐中,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实话实说,第一眼看过去,我甚至觉得,萨拉·米利肯给旁边这几位递花都配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下阿拉巴马小姐后,萨拉·米利肯十分激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表示“无论体型如何、来自哪里,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做任何事”。

这大概是今年以来,我听到过最毒的鸡汤了。

事实上,这次阿拉巴马小姐的评选标准,是“提升内在美、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体重、身高、外貌都是独特个性”。

可笑的是,一场“选美”大赛偏偏把“外貌美”排除在外,不知几位参加的美女作何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不是她第一次参加选美比赛了。

从2016年开始,米利肯就执着于选美,8年间,她已经参加过3次美国小姐选美大赛。

或许在她心里,这是个“重在参与和体验”的娱乐实践活动,没想到,这8年里美国的审美,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降级和异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照片还没有传到中国时,美国的网友,早就对米利肯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抨击。

他们知道,虽然“白幼瘦”审美对普通女孩审美价值观不利,但也不意味着,一定要选一个超过200斤的大黑胖子成为选美冠军。

审美可以多元,但不能邪门,看到自己的“美人”,美国网友流下两行清泪,然后留下了自己的控诉:

“这是美国社会癫了的另一个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起毒舌,美国网友不输中国。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对米利肯嗤之以鼻,有些她的粉丝和拥趸,已经在筹资给她买数千美元的化妆品,支持她再接再厉,在后面的比赛中再创佳绩。

米利肯夺冠的内在原因,想必大家都清楚,本质上,这依旧是一次对美国“某种正确”的颠覆式迎合,是大庭广众之下的辣眼作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美国上下因为这种正确,已经集体进入了“皇帝的新衣”模式,诸如此类事件,米利肯不是第一个,但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其实,“美”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大体上,全人类是有共识的。

不一定苗条,但一定要健康,不一定要闭月羞花,但一定要五官端正,不一定要魔鬼身材,但一定要线条流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利肯完美避开了人类审美的标准线,用自己200多斤的体重,狠狠压在了“美丽”的底线和红线上。

多么讽刺,漂亮国的选美冠军,并不漂亮。

与其说,这是一次选美,不如说,这是一次集邮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知道,在大美利坚正确的语境下,只要buff叠的够多,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常见的buff身份有:

女权主义者、环保主义、动物保护主义、LGBTQ群体、黑人、素食主义者、少数族裔、跨性别者、抑郁症、肥胖者、难民、残疾、孤儿、领养孤儿、等等……

无独有偶,就在米利肯当选阿拉巴马小姐的时候,同样举办选美赛事的马里兰州,也捷报频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获得马里兰州小姐桂冠的,是一位名叫贝利·安妮的跨性别者,当桂冠戴在他头上的那一刻,贝利·安妮喜极而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刻,他身后浓眉大眼的真正美人,脸上的微笑不知道是不是发自肺腑。

贝利·安妮今年31岁,来自柬埔寨,虽然他参加的是女性选美,但从身体构造上来说,他还是个男人。

他只是声称自己的性别认知是女性,就堂而皇之地钻到一群美女中,拿到了选美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米利肯,贝利·安妮虽然没有肥胖的身材,但她身上叠的正确buff,一点不比米利肯少。

2019年,贝利·安妮嫁给了一位美军军官,他不仅仅是首个赢得马里兰州选美小姐冠军的柬埔寨人,还是首个跨性别人士,更是首个军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魔幻的是,据美国媒体报道,今年8月份,两位“小姐”将展开正面对决,届时一定火星撞地球,就看两位选美小姐,怎样让自己叠满更多buff……

其实,这些年,因为某些正确,发生在美国的奇幻事件数不胜数。

当你填个表需要选择97种性别的时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论发生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美国小姐选美比赛,参赛小姐基本都长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起来是不是很正常?

但这届选美比赛的冠军,是下面这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叫阮·布莱恩,一名体重260斤的越南裔大汉。

他没有做过变性手术,身体构造是男人,之所以能参加选美比赛,是因为他宣称,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女性,叠满少数族裔、肤色、跨性别者、大胖子等等buff的阮·布莱恩一路过关斩将,将一个个美女斩落马下。

这次选美原本是为了宣扬“健康美”,而夺冠没几分钟的阮,便开始了直播大炫高热量汉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样的参赛者,主办方也没有办法,不仅因为他更改了“不允许跨性别者参赛”的规则,还因为他,取消了泳装环节的展示。

毕竟,他是个男人,没法穿女性的泳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所有选手的合影中,阮·布莱恩特立独行,就像一只哥布林,混进了人类的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以为,就这种正确,也就祸害下选美比赛的了。

但没想到,这股风气,迅速刮进了体育圈。

在NCAA(全美大学体育联赛)女性自由泳500米项目中,混进了一个大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人名叫莉娅·托马斯(Lia Thomas),他表示自己是一位跨性别者,虽然身体构造是男性,但性别认同却是女性。

组委会不仅没有拒绝他参赛,还让他提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NCAA“年度女性”奖。

在比赛中,依托于男人天然的力量优势,莉娅·托马斯以大幅领先的优势夺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他以后继续以“女性”身份参加这项运动,别说在全美,在全世界可能都鲜有对手。

无独有偶,这种钻空子的行为,已经开始有选手效仿。

一个荷兰男子,只是声称自己的性别认同为女人,就参加了欧洲游泳锦标赛的女子游泳比赛,并赢得了200米的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新西兰公布,跨性别者劳蕾尔·哈伯德将代表新西兰参加奥运会女子87公斤以上级的角逐,他甚至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跨性别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种正确,已经开始反噬女性的权利和生存空间,在诸多方面,尤其在运动上,男性拥有绝对的优势。

但跨性别的口子一旦打开,只要是个男人,通过打激素将自己的睾酮激素保持在每升10纳摩尔以下,就可以被允许参加女子的所有比赛,这将是何等可怕的一幕。

或许很多年后,所有的比赛项目将被“男人”统治,这简直难以想象。

但漂亮国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毕竟在多元化、自由化的引领下,它正在向越来越让人费解的方向发展。

大家有所不知,在美国政坛高层,已经有一大批同样buff人,身居高位。

下图这位,名叫莱文,他是美国四星上将,也是美军有史以来第一位跨性别的四星上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加有趣的是,这人以前是个医生,跨性别以后,甚至没当过一天兵,没上过一次战场,仅仅通过变成女人,就成功跻身美军高层。

美国新闻发言人,大家应该都见过,她曾多次出现在新闻镜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名叫卡琳·让-皮埃尔的发言人,更是buff叠满。

她是海地裔移民的黑人,素食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还是公开的LGTBQ群体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美国原子能机构新任副部长,这位哥们甚至连胡子都没刮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行下效,整个美国社会,也开始践行这种风气,但凡有点事儿,总要比一比buff层数。

继黑美人鱼,黑雪公主,黑朱丽叶,LGBT小矮人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知名时尚品牌Calvin Klein,也签下了一个大胖子模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看他身上的buff——黑人、胖子、跨性别者、配偶也是变性人,以及一群LGBTQ孩子的“妈妈”……美国“某种正确”算是被他玩明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风气,不仅仅在公众视野中传播宣扬,对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带来了极端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曾有一位女孩,在厕所被跨性别者伤害,被害者的父亲讨要公道时,还被集体殴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一群男人,只要有一个虚无缥缈的“跨性别”口号,就能随意做侵犯女性的事,那么,这种多元和公平,又从何谈起?

当某些事,成为践踏规则和别人权利的噱头;当一些口号,成为侵犯他人利益的保护伞和垫脚石,我想美国人应该反思,他们是不是颠倒了黑白,搞乱了伦理纲常。

当然,远在大洋彼岸的事,我们不用太过操心。

只要这股邪风不要刮到这里,爱咋咋地吧。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