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6月20日电 题:用好每处水源 争分夺秒灌溉——山东抗旱一线走访记

新华社记者

入夏以来,齐鲁大地持续高温少雨,多地旱情加剧。尽管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尚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夏种期间需水量大,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记者近日走访多个旱区看到,到处是争分夺秒的抗旱景象:紧急调度黄河水、长江水、本地水资源,田野上、沟渠旁、河道边,农民、干部、农业企业员工、科研人员日夜忙碌,千方百计抢灌溉、保苗情,尽力减少旱灾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8日,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麒麟镇一处农田,农民江福华在灌溉玉米。新华社记者 王阳 摄

用好黄河“及时水”

记者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马扎子引黄灌区看到,源源不断的黄河水在这里过堤进田。在刚刚完工的灌区水利工程疏导下,黄河水经过分水闸一分为四,通过东沉沙条渠、南沉沙条渠、南稻改沟、北稻改沟等河道深入高青县西部农田,为农业灌溉带来源头活水。

“在马扎子引黄闸改造前,闸底比河底高,在黄河500个流量时也引不出水来。前不久刚完成升级改造,这次旱情正好派上用场了,这段时间引水顺利,解决了‘有水用不上’的问题,让老百姓能浇上地。”高青县水利局农业节水灌溉服务中心主任马继泉说。

记者沿着东沉沙条渠行走时看到,目前河道内水量充沛,农田里各种灌溉设备正在进行灌溉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9日,位于黄河高青段的马扎子引黄闸在开闸引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据山东省水利厅介绍,截至6月17日,受降水偏少和高温天气影响,山东300.9万亩农作物受旱,733.1万亩农田缺墒。针对当前旱情,山东省防指提早动员部署,水利、应急、黄河河务、农业农村等部门进入应急联动状态,全力做好抗旱工作。

及时增量引入的黄河水为农作物“解渴”。山东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于静介绍,水利部、黄委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加大至2200立方米每秒,向东营、滨州、济南等地调增应急引黄指标4.11亿立方米。目前,沿黄各市日均引黄水量已增加至5500万立方米。

在菏泽市郓城县苏阁引黄闸,记者看到当地正以当前最大能力引水,引黄流量达20立方米每秒。郓城黄河河务局副局长罗永平说:“辖区内有2座引黄闸开足马力引水,黄河水灌溉面积约148万亩,可覆盖本县六成农田。”

下好一盘“调度棋”

“现在正值秋粮作物出苗关键期,‘出苗水’如果不能及时浇灌,势必会严重影响秋粮的产量。”聊城临清市排灌工程服务中心主任于福明介绍,往年临清市主要灌溉水源来自位山灌区三干渠调引黄河水和引漳卫运河水,但受工程建设等影响,面临引水难题,聊城市决定利用南水北调的长江水进行应急灌溉供水。

聊城市重点水利项目服务中心主任张涛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用途主要是为沿线提供工业供水和生活用水。考虑到当前特殊时期,经协调,在保障市年度调水水量及下游引水量的前提下,科学调整上下游涵闸开启,保障临清市南水北调涵闸可供水范围内农田的灌溉用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8日,在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的一处抗旱应急取水点,水泵正在抽水输入农田灌溉渠道(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科学调度水源,发挥最大作用。5月1日以来,全省大中型水库累计放水量3.12亿立方米,骨干调水工程引调水3.3亿立方米。156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提引水灌溉,累计灌溉面积1475.27万亩。

黄河水,长江水,本地水,旱情当下要用好每一滴水。

在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东张阿村提水站开动机组将微山湖水输送到田间沟渠,农民利用喷灌机抗旱浇地;巨野县建立“应急取水点”,用大功率提水泵昼夜不停将洙水河航道内的长江水提至跃进河,解了周边村庄10余万亩农田的燃眉之急;位山灌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遥感技术,精准计算作物用水需求,通过远程闸控系统调节水位,保障120万亩玉米等农作物灌溉用水。

算细一本“节水账”

指针式喷灌机、地埋式喷灌设备、新式出水阀,在山东得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标准农田里,这些灌溉“标配”齐上阵,让夏灌保墒比以往省心省力。

“新设备节水省工还降成本。”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建荣在该公司位于高青县青城镇的农田里向记者介绍说,通过先进喷灌设备,持续保持土壤含水量,可以先播种再灌溉,改变了以往播种前先浇水造墒的流程,提高了种子成活率,节约了水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9日,在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一台大型农用浇灌设备用黄河水浇灌农田。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部分规模较大的农业生产主体发挥资金优势,通过改造及新上灌溉系统,实现节水保灌。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近期为抗旱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目前,我们已调动100多台套卷盘喷灌、1000多支立杆式喷灌设施投入抗旱保苗作业,同时还紧急开工9600亩地自动浇水系统工程。”马建海说,面对不可控的天气,不仅要算“用水账”,还要算“节水账”,新灌溉系统投用后,农人“精准”抗旱更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8日,在菏泽市郓城县玉皇庙镇,农户取用黄河水为玉米秧苗浇水。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应用先进灌溉技术,有助减轻旱情影响。今年,在高唐县杜立芝农业科技服务团队的指导下,高唐县鼎昇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金阳应用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要1个人管理,两天就能浇完200亩农田,地里还不会存水。

“滴灌带的浇水效率是人工的好几倍,在干旱天气,能及时补水造墒。这才两天时间,部分玉米已经出苗了。”李金阳综合使用多种抗旱造墒方法,减轻干旱天气影响。他说:“这种天气下,最重要的是保墒出苗。出苗后,田间管理也不能落下,及时补充底肥叶面肥,才能保证苗齐苗匀苗壮,为今秋丰收打下基础。”(记者朱舜、王阳、王志、张力元、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