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言:“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成语“一波三折”便是出自于此。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生便是如此,一波三折。从满清最后一帝到新中国的普通一民,生前身后都颇多非议,在他亡故之后所留下的遗产,也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官司。

爱新觉罗·溥仪,病逝于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离世之前就因患上尿毒症入院治疗,所费甚多,所以在他去世之时并未留下太多遗产。

然而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后来却因为一笔遗产进行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官司。那么这笔遗产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和李淑贤旧照

01

从1945年到1950年,溥仪都是以战犯身份在前苏联度过。新中国建立之后,中苏建交,溥仪也被移交给中国政府。

溥仪本认为自己的待遇将会毫不乐观,但他在接受改造时发现,中国政府并没有找各种借口对他进行清算,而是真正在帮助他进行思想改造。

某日,溥仪在听报告时听到过一个日本战犯的悔过书,这件事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着手撰写他的忏悔录——《我的前半生》。

溥仪这一行为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让溥仪的弟弟溥杰来协助他写作。为了进一步帮助溥仪还原当年的事件,一些曾在伪满洲国担任要职的官员们也被请来帮助溥仪回忆。1959年溥仪作为特赦犯恢复自由,政府为他安排了住宿和工作。1964年,溥仪被调入文史委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工作旧照

在这一期间,溥仪的忏悔录《我的前半生》正式出版。此书出版时,溥仪已经和比他小19岁的医院护士李淑贤结婚两年。

两人结婚后,溥仪发现了婚姻的幸福之处,一直对李淑贤很好,但是李淑贤并不满意这段婚姻,虽然如此,在溥仪病重时,李淑贤依然悉心照料,做到了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溥仪病逝之后,对于李淑贤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另一方面,有人暗自揣测溥仪逝世之后会给李淑贤留下一笔可观的财产,但其实并没有。常年被人操纵的生活以及流落异乡的俘虏生涯,令溥仪身上早已无半分积蓄,尽管他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

在他去世后,能留给李淑贤的就只有那本《我的前半生》。而这本书,却依然在溥仪去世之后引发了无尽纠纷,在之后近40年的时间里,几度问薄公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淑贤旧照

02

事情的起因源于溥仪在撰写《我的前半生》时,由于自身写作能力有限,所以在原文草稿完成之后,组织便安排了当时的群众出版社编辑主任李文达,来对此文稿进行整理。李文达对这份工作非常认真,常常和溥仪核对并确定文稿中提到的事情。

对于一些不确定的事件,李文达不但四处找人核实采访,并且参考了大量清末典籍,以此对涉及的大事来做汇总整理。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修改和整理,两人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文稿,将之提交审核,最终此书得以出版。

出版之前就有人提出,其实李文达是此书实际的写作者,所以应该和溥仪一起署名。李文达当时却认为,这本以第一人称所写的回忆录作者就应该是溥仪,而不是其他人。

上级采纳了李文达的意见,所以当这本书出版时,所署名的唯一作者就是溥仪。而这本书的稿酬经由领导批示溥仪和李文达各得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末代皇帝》剧照

然而到了1984年,此事却突生变故——李淑贤把李文达和群众出版社告上法庭

。这是因为李文达和群众出版社在没有经过李淑贤的同意下,授权电影《末代皇帝》的制片方以《我的前半生》为蓝本拍摄电影。

03

由于各种原因,这桩官司后来不了了之。

1987年,李淑贤再度提出上诉,所提诉求为:溥仪为该书唯一作者,而她作为溥仪的遗孀是唯一合法继承人。

对于这一上诉法院开始未予受理,但是李淑贤一直坚持上告,一直到1996年,这场官司才最终判决溥仪为唯一作者,李淑贤为其合法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前半生》书影

李文达此时已病逝,他的亲人对此判决不服,再度提起上诉,北京法院维持原判。此事过后,第二年李淑贤就因病去世。事件双方都已离世,然而此事却并未画上句号。

2007年,群众出版社向法院递交申请,以溥仪和李淑贤并无后代为由,请求判决《我的前半生》为无主财产。

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溥仪的弟弟溥任以及侄女金霭玲等人又再次就此提出上诉。至今,此事依然还没有定论。

结语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说,李淑贤之所以如此执着这本书的版权,还是因为这本书值钱,靠着它就能一辈子吃穿不愁。再版也好,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也好,都有着非常不错的商业“钱”景。不过,在判定这本书的版权归属上,最终还是要依靠法律来裁决。溥仪作为新中国的公民,其遗产第一顺位继承人也只能是他的妻子李淑贤,所以金霭玲等人的诉求被驳回。

参考资料:

《题卫夫人笔阵图》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