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待权威人士、经典作品和著名言论,我们不能一味盲从、不假思索,而是应既虚心的学习,也大胆地质疑。因为真理越辩越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其中奥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以来,书坛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赵孟頫了,凡是学书法的几乎都临摹他的字帖、背诵他的书论。赵氏书论中,有一句特别有名,出自《兰亭十三跋》,原文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赵孟頫看来,笔法和结构虽然都很重要,但前者明显更值得重视,因为“笔法”是可以做到“千古不易”、始终不变的,而结构则会变换。他接着说:“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孟頫指出,王羲之书法中的雄秀之气出自“天然”,是靠自己悟出来的。南朝书家学王羲之的很多,但极少有人能再现那种雄秀之气,原因不在于他们的字结构有问题,而是没有学到羲之笔法的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孟頫所说的“千古不易”,并不是说任何细节都得还原古人,因为他在文中说了“右军字势古法一变”。根本的原则和基本要求不变,而在一些细节之处、风格方面是可以创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有些人比较极端,误解了赵孟頫的话,一味模仿古人,而不敢融入个性,最终深陷其中,成了“书奴”“字匠”。不过,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认为赵孟頫这句话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结字”比“笔法”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言论如石破天惊,因为很少有人敢于直接挑战赵孟頫这位“大权威”。启功指出,如果结构不精准,笔法再完美也是无济于事的:“上下的上字,如果把它倒过来还是上字吗?这难道不说明结字更重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功进一步举例:欧阳询这样的大书法家,号称“结构大师”,其楷书精妙之处就在险绝的结字、瘦劲的笔画。即使是这样高水平的大师,将他的字打乱结构,也照样会失去美感。“笔法”的确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准确的结构作为前提,那它也是“空中楼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功把学书法比作盖楼房,砖不行,哪怕楼体再美妙,也只能是豆腐渣工程,而结构就是一块块严谨的砖石。笔法丰富、包罗万象,学起来非常难,而结构相对容易,因为学烧砖肯定比学盖楼容易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功先生的观点被很多人称为“真知灼见”,您认为启功和赵孟頫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