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还是个十九岁的孩子,刚刚高中毕业。那年春天,家里的老房子还透着冬天的寒意,我离开家乡,踏上了去部队的征途。临别时,母亲红着眼眶,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好干,别给咱家丢脸!”我点了点头,心里却有些忐忑。火车轰隆隆地开动了,我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到达部队时,已经是黄昏。我们这群新兵在老兵的带领下,走进了新兵连的营地。老兵们站成两排,整齐地向我们敬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个普通的中学生了。我是一个兵,一个保家卫国的兵。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兵班长,陈班长。”一个高大魁梧的老兵走上前,自我介绍道,“接下来的两个月,我会带你们进行新兵训练。希望大家能刻苦训练,早日成为合格的战士。”

那晚,我们吃了第一顿部队的晚饭,小米稀饭、炒萝卜和玉米面窝窝头。看着有些城市兵皱着眉头,我心里有些疑惑:这饭多好啊,还管饱,他们怎么不愿意吃呢?我顾不上多想,和其他新兵一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兵训练开始了。每天的训练强度很大,起初我有些吃不消,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在不断提高。陈班长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他也很关心我们。一次训练中,我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流血不止。陈班长看到后,立刻跑过来,帮我简单包扎了一下,还嘱咐我:“小张,别硬撑着,有伤就得治,身体最重要。”

两个月的新兵训练很快就结束了,我被分到了三连三排九班,正式成为了一名战士。在三连,我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军旅生涯。1976年5月,连里派我到连部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支农”三个月。这是我第一次离开部队,去接触真正的农村生活。

到达村庄时,村里的人们非常热情。村长李大叔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满脸沧桑,但眼神却很温和。他带着我们参观了村子,还安排我们住进了村民家。我被安排住在李大叔家里,李大叔一家对我非常照顾。

李大叔的家里还有李大婶和他们的两个孩子,李小强和李小丽。李小强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聪明伶俐,特别爱问问题。李小丽则是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喜欢唱歌和吹口琴。李大叔一家让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张哥,你会吹口琴吗?”一天晚上,李小丽眼巴巴地望着我,手里拿着一个旧口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笑了笑,接过口琴,吹了几下,音调有些跑调,但还是吹出了一首简单的曲子。李小丽开心地拍手叫好:“张哥,你真厉害!你教我吹口琴好不好?”

“好啊,小丽,来,我教你。”我耐心地教她,一遍又一遍,直到她能吹出一段简单的旋律。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在村里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三个月就过去了。临别的那天早上,村里的人们都来送我。大家一起走到村口,我一一和乡亲们握手道别。当我把手伸向李大叔时,他突然紧紧握住了

我的手不放,眼睛里还泛着泪光。他悄悄塞给我一个小包裹,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小张啊,这里有些钱,你拿着路上用。”

我愣了一下,赶紧推辞:“李大叔,这怎么行呢,我不能要这个。”我心里清楚,这村子不富裕,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怎么好意思收他们的钱呢?

李大叔瞪了我一眼,语气变得严厉起来:“小张,我知道你是好孩子,但这些钱你必须拿着。我们村里人对你都很感激,你帮我们干了那么多活,这钱是大家的一点心意。”

我脑子里转了一圈,还是觉得不妥:“大叔,这真不行。我在部队吃住都有,这钱我真不能拿。”

李大叔叹了口气,拍了拍我的肩膀:“小张,你是好孩子,可是你得明白,这钱是大家的一份心意。你不拿,就是不领情啊!你总不想让大伙儿觉得你看不起我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儿,我心里一阵酸楚。李大叔说得对,这是大家的心意,我不能伤了他们的心。于是,我只好收下了包裹,心里却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回报这份情谊。

就在我正准备转身离开时,李小丽突然跑了过来,眼睛红红的,手里紧紧攥着一块小布头。她把布头塞到我手里,哽咽着说:“张哥,这是我亲手做的荷包,你一定要带着,别忘了我们。”

我看着她小小的手,心里一阵酸涩。这孩子,居然还会做针线活儿。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荷包,郑重地放进了口袋里,强忍住眼泪,摸了摸她的头:“小丽,张哥不会忘记你们的。你也要乖,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李小丽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个带着泪水的笑容:“张哥,你一定要回来啊。”

我点点头,心里很不是滋味。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和村里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总是让人难过,可军人的职责让我必须前行。

回到部队后,我的心里总是想着村里的那些人,想着他们的笑脸,想着李大叔的叮嘱,想着李小丽那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军营的生活依旧忙碌,可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拿出那个小布荷包,仔细端详,仿佛能从中感受到村里的温暖。

一年后,我接到了一封来自李大叔的信。信里说,李小丽生了一场大病,家里为了治病,已经倾尽所有。李大叔问我能不能帮忙找找办法,看能不能联系到一些医疗资源。我看完信,心里有些沉重。这是个艰难的请求,可我知道,我必须尽全力去帮助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我找到了连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连长听后,点了点头:“小张,你这事儿办得对。我们部队和地方医院有合作,我帮你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几天后,连长告诉我,已经联系好了市里的大医院,他们愿意接收李小丽,为她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这消息让我激动得几乎跳了起来,赶紧写信告诉了李大叔。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李大叔的回信。信里说,李小丽的病情已经好转,医生说只要继续治疗,就有希望完全康复。李大叔在信里千恩万谢,说村里的人们都非常感激我。我看完信,心里一阵暖意,这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在部队已经服役了四年。这四年里,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战士。部队的生活教会了我很多,特别是那段支农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群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

1979年,我退伍回到家乡。母亲看到我,激动得眼泪直流,父亲则是拍着我的肩膀,眼里满是骄傲。那晚,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母亲做了我最喜欢的红烧肉,父亲还特意开了一瓶老酒。那一刻,我觉得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退伍后的日子平静而充实。我在家乡找了一份工作,重新适应了地方的生活。。

有一天,我决定去看看他们。于是,我背上行囊,踏上了通往小村庄的路。到达村子时,已经是黄昏。村里的景象和几年前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那样的宁静美好。

我走到李大叔家的门口,轻轻敲了敲门。门开了,李大叔看到我,愣了一下,随即激动地拉住我的手:“小张,你回来了!”

我笑了笑,点点头:“李大叔,我回来看看你们。”

李大叔把我拉进屋,李大婶和李小强也都围了过来。李小丽已经长高了不少,脸上依旧挂着甜甜的笑容。

脸上依旧挂着甜甜的笑容。

“小丽,看你长这么高了!”我开玩笑道,“还记得张哥吗?”

李小丽笑着点头:“当然记得,张哥教我吹口琴的事我一直没忘呢。”

李大叔也在一旁笑:“小张啊,你可真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啊!来来来,今天晚上咱们好好吃一顿,为你接风洗尘!”

说着,李大婶就忙活起来,李小强也跑前跑后帮忙。我看着这一家子忙碌的身影,心里感到无比温暖。我们一边吃一边聊,仿佛回到了那段支农的日子。

“张哥,你知道吗?我现在学校里可是班长呢!”李小丽骄傲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哎呦,不错嘛!!”

李小强不甘示弱地插嘴:“哥,我也有好消息,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好样的,小强!”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们俩都这么优秀,我真是太高兴了!”

李大叔端起酒杯,感慨道:“小张啊,这些年我们家能有今天,多亏了你的帮助。来,咱们兄弟俩干一杯!”

我们碰了杯,喝了一口酒,李大叔的眼眶又红了。他拍拍我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小张,你真是个好孩子。要是没有你,我们家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也有些动容,赶紧岔开话题:“李大叔,您这话说得太见外了。咱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晚饭后,李大叔和我在院子里抽烟聊天。他问我退伍后的打算,我说打算在家乡找份工作,安安稳稳过日子。李大叔点点头:“这也好,回家了,父母也能安心。”

我心里觉得有些愧疚:“李大叔,我这几年都没来看你们,实在是不应该。”

李大叔摆摆手:“你忙你的,我们都理解。重要的是你现在回来了。”

夜深了,我躺在李大叔家的炕上,心里暖洋洋的。。

第二天一早,我告别了李大叔一家,踏上了回家的路。李大叔一直送我到村口,握着我的手不放:“小张啊,有空常来,咱们可都想你呢!”

我点点头,笑着说:“李大叔,我一定会常来的。你们也多保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家后,我时不时会想起那段支农的日子,想起李大叔一家。那些日子虽短,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次回忆起这些,我都会想:是什么让我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是什么让我们彼此成为了家人?

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吧。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网友讲述,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为表现人物真善美,内容有艺术加工成份,敬请甄别,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文章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图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