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是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也是很多人的心之所系。

2023年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意的概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理念之中,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乡村文旅迎来流量时代,淮畔的蚌埠,在“记得住乡愁”的接续传承中,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路在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村文旅有“说头”更有“看头”

“在湿地里走走逛逛,听听鸟叫,既能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又能让人身心得到有效放松,下次我们还打算来这里玩儿。”这个“五一”假期,到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游玩的市民章文静感慨。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我市淮上区曹老集镇、梅桥镇两镇交界处,总面积约800公顷。该区挖掘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对弘扬淮河文化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也带动了附近村庄乡村振兴。据悉,2022年,公园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带动村民旅游收入近600万元。2023年,随着蚌埠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数据又有了新的增长。三汊河湿地土肥水美,为稻米、莲藕种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基础,“三汊河”稻米已经成为市场抢手货,“三汊河莲藕”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今年3月,五河县沱湖乡沱湖村入选2024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近年来,五河县抢抓机遇,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推动稻渔产业发展。通过建设龙虾垂钓区、采摘园等稻渔种养示范区,五河县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热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市民的餐桌需求。

“五一”前夕,2024五河县第二届文化旅游美食季开幕式暨五河县第二届龙虾美食节在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开幕。除了美味的龙虾,钓龙虾、扒龙虾、吃龙虾大赛等互动环节让游客们沉浸式感受水乡魅力,成功引流。

“假期里农庄的游客火爆,我是受益者。”在五河县头铺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里,李凤玲是一座约100亩乡村农庄的庄主。背靠“沱湖”这个宝库,她的乡村旅游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2022年,她经营的农庄入选了市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名单。

我们是农民,种豌豆、西瓜、火龙果、红薯……我们也是“搞旅游的”。李凤玲种的西瓜、豌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西瓜”“卖豆子”,主要是用于游客采摘。

“我们主要是做活动,亲子游、集体拓展活动,都非常受欢迎。”李凤玲告诉记者,今春,已经开展了几十场乡村游主题活动。游客来了以后,可以在草坪上做游戏、到大棚里采摘草莓、豌豆,自己动手做美食,开开心心来玩,返回时可以带一些土鸡蛋等农产品。

“我很庆幸,赶上了好时代。”李凤玲笑着告诉记者,走红旅游市场的乡村旅游、民宿,是在农家乐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从品尝农家菜升级到体验农家生活,再到农家小院改造成精品民宿,不仅催生出了乡村产业新业态,也为乡村振兴领域带来了机遇,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力。

如果说自然资源是旅游的人气招牌,那么历史文化展示则是城市的筋骨、根基,这也是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

在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中,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携手入围。蚌埠禹会村遗址也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中游地区选定的唯一一处遗址。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垓下遗址考古工作站内,一件件修复好的陶制文物摆放在展架上;走进公园西部的垓下遗址展示中心,剪纸、陶艺、拓印、泗州戏、大鼓、琴书、布艺等非遗项目映入眼帘;垓下遗址展示馆内大事记、史前垓下、楚汉风云等多个展厅,利用雕刻、壁画、雕塑、模型、情景模拟等方式将垓下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汉文化)系统地展示出来,彰显了蚌埠历史发展的脉络。

如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为游客提供一个观光、探秘、休闲、度假的旅游环境,近年来,我市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实践。未来,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如何在接续传承中“记得住乡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走进淮上区梅桥镇淝北村,自然环境优美,拥有大面积的种植农田,北淝河、清沟河穿流而过,一处处乡村庭院错落有致;树木掩映下,恬静的村庄生机勃勃。

“咱们的村子大变样了,小时候的记忆也还在!”村民们语气中透着自豪。

走进淝北村,那块“周口阻击战旧址”石碑,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六纵第十八师曾在淝北村周口自然庄附近发起了一次作战行动。周口也便成了淮海战役的一个前沿阵地。2021年,淝北村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红色村”。

“打造国防教育广场、红色文化纪念馆、红色主题公园于一体的试点红色村。”梅桥镇淝北村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培训、非遗项目展示会等多种方式,让红色传统走出历史、走出书本、走进群众、感染群众。2023年,该村文旅产业带动150余人就业,日接待能力超1万人,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伴随“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等一系列举措,当下的淝北村,河水清澈,树木生机蓬勃,出行方便,路灯及景观灯带在夜色中璀璨,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村民自豪地说:“城里的游客来了,都羡慕我们这环境好。”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第一批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精品主题村、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一个个让淝北村村民们自豪的“招牌”,皆得益于该村“量体裁衣”、寻找到适合的土壤,以及施政者和全体村民共同奋斗的实践。

2023年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一句“记得住乡愁”,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也给城镇化规划者、建设者提了个醒。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但体现了国家对民俗传统和自然生态的尊重,也是对地方推动城市化建设做出的行动规范。

“真正好的规划,一定不会去改变农村的特质,而是让农村成为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有产业,不愁生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村镇规划科有关负责人说,和美乡村,一定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有着自己的特质。

探索乡村文旅深度融合路径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乡村休闲。当前,我市乡村文旅融合面临哪些新的重大机遇?

市委党校讲师江海洋长期研究乡村旅游、乡村环境研究等工作,在县干班、青干班等多个主体班次主讲相关课程。

“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的重要助力。”江海洋说,当前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回升向好,特别是2023年城市文旅的扩散效应,以及2024年以来全市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带来的持续影响,蚌埠乡村旅游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如何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

“不争先就难以领先,不抢位更难以进位。”江海洋说,要树立乡村旅游“先”的意识,努力推动乡村旅游抢位发展。当前各地都在千方百计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卡位领跑,必须有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规划,提前抢位布局乡村旅游,以便占得一分先机,多一份胜算。

做好乡村旅游“特”的文章,善于谋划乡村旅游错位发展。“错位”要注重因地制宜,从蚌埠乡村发展实际出发,选择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打造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品牌;“错位”更要立足乡村各自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在区域乃至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中找准定位,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形成独有的乡村旅游竞争优势。

近年来,乡村旅游热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也带动了农村环境的提升。

以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为例。这里拥有垓下之战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该居委会紧紧抓住垓下遗址旅游开发的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借助垓下旅游开发,和美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特色主题村,发展民宿及研学旅游,让广大村民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走上富裕路。

2023年7月,垓下遗址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为垓下乡村旅游注入新的动能。在这里,一个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热情好客、美食与美景交融的皖北历史文化村落逐渐晒出它厚重的历史印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是推动乡村旅游的底蕴和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刘忠清说,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按照“惠民生、补短板”要求,完善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设置好具有乡土、乡趣、乡愁特点的标识牌、导览图、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质量。

在构建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产业体系方面,我市可以如何挖掘?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重要特色,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从乡村文化资源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特色标识,进而真正让那些能够代表乡村的特色文化凸显出来。

在产业融合下功夫。刘忠清认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构筑乡村振兴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平台,延长农业产业链,有助于做好农产品深加工,也可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乡村养老产业等在农村落地生根。

旅游的“好产品”,离不开“吃、住、行、游”等基本服务功能的加持。乡村的文旅发展,更离不开乡村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的提升。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科科长陈华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强化对和美乡村产业发展的引导、帮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优化发展产业结构,打造出了一批乡村“新名片”。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林果种植、特色养殖、文旅观光等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提质升级,更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的提升。通过“美丽庭院”等评选,多元探索,引领乡村治理“新风尚”。鼓励村民因地制宜保持田园风貌,充分利用废旧砖瓦、石材、木料等,在房前屋后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打造特色乡村,营造浓郁乡愁。

(来源:蚌埠日报社 融媒体记者:周芳林 编辑: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