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家鹏教授颇受关注,他的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在《自然》(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学校授予他“人才突出贡献奖”并给予100万元经费奖励。但质疑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这是“唯论文”的典型表现。

朱家鹏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通俗地说就是找到了一种办法,能够让蛋白质保留在机体内部,从而在运动中观察它,获取它天然的形态。一位《自然》期刊审稿人评价说:“这篇文章给结构生物学树立了一个标准。”

虽然现在还很难说这项研究成果未来会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但并不能否认其具有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与表彰奖励引发的这是“唯论文”的质疑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成果背后的故事。

大约10年前,朱家鹏从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论文”,从顶尖高校到省属重点高校……他不断放低期待。最后虽然有高校愿意聘用他,但因为“没什么成果”,只能聘其为讲师。彼时,朱家鹏年近不惑,他的很多同学已是知名教授,还让他从讲师熬起,是谁可能都不会乐意。

如今,朱家鹏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背后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支持密不可分。一方面,南京中医药大学用人不只看论文,也看研究本身的价值,看人是不是有创新创造的潜力。能直接聘朱家鹏为教授,显示了学校的魄力。另一方面,朱家鹏近10年没有申请到一个课题,但学校还是尽力保障他的科研经费。试问,如果“唯论文”的话,南京中医药大学还能这样做吗?

朱家鹏坦承,自己也曾担心会不会因为没有显性成绩被降职、调岗,甚至被要求退还安家费。他觉得,如果学校真的让自己退还安家费,“也不算不讲江湖规矩”。所幸,学校没有这样做。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做法像一面镜子,为高校如何真正做到不“唯论文”树立了榜样。

朱家鹏的经历说明,坐稳科研“冷板凳”,大学要比教师更能沉住气。只有大学沉住气,才能让教师沉住气;大学只有让教师沉住气,他们才能安心深入做研究,如此方能未来可期。大学要沉住气,不仅在于校长要沉住气,更在于各种保障措施要跟上。

必须认识到,如果大学教师天天处于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的状态,既无法带好学生,也无法安心做研究。创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何其重要,道理不是不懂,但面对指标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关键是如何真正作出改变。

真心期盼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做法不是个案。朱家鹏入职3年时,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曾宽慰他:不要着急,不要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性子搞研究,把研究做深入。与校长的暖心话相比,学校亦有实实在在的保障措施——“没申请到课题也不要紧,科研经费学校来统筹安排”。这让朱家鹏都感慨:“这多么难得呀!”

有了好的环境和制度,教师出成果只是早晚的事。但也要认识到,大学沉住气让教师安心做好教学和科研,即便教师未来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成果也无妨。毕竟科学上的事,有很多不确定性,不是说谁想搞个重大成果就一定能搞出个重大成果。如此才有可能把不“唯论文”落到实处。

(作者系《长江日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4日第2版

作者: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