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共促高质量充分就业系列评论之三

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难”和“人才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对接机制不畅通问题依然存在,“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用无所教”的局面有待扭转,“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状况亟待破解。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面对“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供需失衡状况,高校应深入研究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问题。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如何破解“有活没人干”的问题,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高校是供给高质量毕业生的责任主体,对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极为重要,要深入分析一些行业出现用工缺口的深层原因,并加以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对此,一方面,要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识别人力资源市场未来需求趋势,优化专业学科设置,培养既满足当下又能面向未来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精准挖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时进行学科专业调整与培养质量提升,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契合度。同时,还要结合校情开展毕业生发展状况的回溯分析,将其有机融入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持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技术应用和发展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

还要看到,当前,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就业形态、就业模式发生显著变化。数字经济成为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催生新的行业和新的就业岗位,极大拓展了毕业生就业新空间。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领域高素质人才相当紧缺。其实,也不仅仅是数字人才紧缺,近期,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从制造业技术工种到新兴数字人才,再到现代服务业人员,覆盖多行业各领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岗位急需人才“解渴”,这也折射出国家战略指引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向。瞄准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转型所需,加快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无疑是破解“有活没人干”的必然要求。

如何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提升就业质量和可持续性?一些毕业生之所以遭遇就业困难,与缺乏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招生与就业联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为此,高校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主动开放开拓办学空间和社会资源,调整办学模式、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大学生有效融入社会、参与生产实践。要努力构建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校外产业前沿、智能科技、社会案例融入高校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同时,还要邀请造诣高、知识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介绍就业形势、传授就业创业技巧、传递敬业乐业精神,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成功率。

统筹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问题,还要深度聚焦高校人才供给和社会劳动者需求对接机制。政府和社会媒体应加强宣传教育,选树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典型,生动活泼地展示新时代劳动者形象,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则应加强与高校的紧密合作,系统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健全完善深度参与教育的体制机制,培养适合市场需求、满足新型业态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

(作者系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3日第2版

作者:张立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