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沂南县岸堤镇局埠村西的一处泵房内,村民公永生和左士忠正在安装变频器,“装好就能浇水了。”

局埠村1600亩耕地,种着玉米、花生、大豆还有大姜。“天是挺旱的,但俺村有3眼井,浇地不成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公方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兴村水管员正在接通小农水,方便村民浇地。

一个月前,局埠村就检修了所有的浇水管道。“有的村民挖土时不注意,用挖掘机挖坏了几十米,一试水就发现了,我们及时进行了维修。”公方胜说,水利设施年年都要维护,每年村里在这方面都要花费一两万元。

装好变频器后,村里就能把岸堤河边大口井里的水抽到管道里,方便村民浇地。“这一眼大口井能满足全村1000多亩地的灌溉。”公方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兴村村民正在浇地。

离局埠村10多里的新兴村也在浇地。“这一个多月累坏了村里的水管员,天天跟大伙儿在地里熬。”70岁的村民张洪福种着7亩地,分别种着玉米、花生和地瓜,近期他已陆续浇了两遍地。

新兴村有4个水管员,服务全村1900多亩地。4个人每天早上4点左右就要赶到汶河边开始抽水,再跑到地头上给村民打开阀门,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多。“现在天这么旱,不管谁家浇地,我们都是随叫随到。”晒得乌黑的水管员公维贵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兴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全正在协调村民灌溉顺序。

抗旱自然离不了技术创新。记者见到村民公海军时,他正在浇大姜。今年他种了26亩大姜,虽然天旱,但姜苗翠绿欲滴。姜田里铺着一条条黑色的管线,这是他安装的滴灌设施。

“这是县里和镇上的农技专家指导我们铺设的滴灌设施,水通过管道能直接导流到根部。”公海军说,有了滴灌,能让每一滴水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近日一直在一线巡查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韩永刚介绍,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滴灌节水一半左右,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照现在的旱法,隔两天就得浇一次,一次就要花三四百元的电费,要是大水漫灌,我真撑不住。”公海军庆幸自己听了专家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局埠村村民正在安装水利变频控制器。

在兴旺庄村,刚播下的玉米苗已经有20多厘米高。“这几年,在选择作物品种时,我们既重视亩产量,又考虑抗旱能力,比如今年全村80%的农户种的玉米品种是登海605、农大778、沃玉3号和中科玉505,这些品种都兼具高产和抗旱能力。”兴旺庄村党支部书记胡法建说。

刚从村里调查旱情回来的岸堤镇党委书记武玉华说:“针对近期的旱情,我们全镇 82个村庄开展了抗旱工作,有条件的村将尽快完善节水微灌及水肥一体化设施,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接下来还要抗旱保苗,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治。”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