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云:夜半惊岚偃旗旌,朝闻远鸦方初醒。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

转眼之间,就来到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个,夏至。这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早被确立的出来的,而且也是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古代人们对其相当的重视。它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如此可见,它的地位甚至可以和端午节相提并论,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夏至节,已经逐渐没落。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事实上,端午节也正是由夏至节分离而出来的,里面很多的习俗,都是夏至的,比如食粽子,最早只有夏至节才有,慢慢的变成了端午节的应景食物,凡此种种还有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节有啥讲究呢?

夏至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祭神祭祖,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祈求消灾年丰,同时也是拜谢祖先。感谢其保佑风调雨顺,庄稼五谷丰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还有一方面,就是消暑避伏。到了夏至日的时候,天气会开始变得相当的炎热,此时人们就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方面,就是饮食,在夏至的时候,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要吃面,意味着尝新,同时吃点面条也容易消化,可以很好补充人体的能量。

老人说“夏至三不做,不富也添喜”,分别是哪3不做?

一、 不淋夏至雨

夏至雨,顾名思义就是夏至前后,下的雨,最好是不要去沾染上,这是因为,此时正好也是梅雨时节。汉应劭《风俗通》云:“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又有霖霪,号为梅雨,沾衣服,皆败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空气非常的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果雨水沾染到衣物或者是器物上,就容易导致发霉,人也会感觉到特别的不舒服,所以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做好防雨的准备,不要去淋雨。

二、 不误庄稼粮

到了夏至节,作物迎来了疯长期,田间地头的杂草,我们要及时的去清理掉,不然的话,一些杂草就会和庄稼抢肥料,导致庄稼生长受到限制,不利于它的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这个时候暴雨也比较多,很容易形成旱涝灾害。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

在这个时候,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我们一定注意不能误了庄稼粮。

三、 不食娘家粽

夏至,有吃粽子的一个习俗,正确的来讲,最早吃粽子,就是源自于夏至节。魏晋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周豦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爱这天,一般是不吃娘家粽的,笔者认为,主要是考虑到,这个时候正好是农忙的时候,尤其是田间地头的杂草之类,都要及时的清理掉,所以为了避免耽误农事,所以才有了不食娘家粽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日就是夏至节,在这样的日子当中,一定要注意,3件事不要给忘了,一是不要去淋夏至雨,容易带来霉气,沾染上病菌;二是不要耽误了农事,导致庄稼粮,出现减产,三是,不要吃娘家粽,要注意劳作。朋友们,你们当地有什么习俗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