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经济新闻》6月12日文章,原题:画家聚集的“油画村”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 科技公司聚集的中国深圳,有个画室和画廊云集的“油画村”。大芬村曾创造了一个时代,向欧美出口梵高、莫奈等艺术家的仿制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画家通过原创画作找到(新的)谋生之道,并扩大销售渠道。
面积不大的大芬村有约1200家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随便走进一间画室,都会看到有人在作画。
画家周永久(音)在这里已工作生活30多年。周的绘画生涯与大芬村的发展历史基本吻合。1991年,17岁的周永久离开老家来到大芬村当绘画学徒。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加速推进。1994年,周通过所属工作室首次参加广交会。他展出了约20幅梵高油画的仿制品,受到海外买家欢迎,最终收到4500件订单。由于反响良好, 1996年他自立门户。
周说订单量最大的一年是香港回归的1997年。2005年前后,大芬村迎来产值巅峰。欧美市场70%的油画来自中国,而其中80%来自大芬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的订单几乎消失,很多人无法在大芬村作画了。周永久工作室的订单也急剧下降。为应对变化,他接受了原创绘画的挑战,将家乡的风景和农村老家街道建筑作为主题。
一位来访的意大利买家看中了周的这些画作,并订购了600幅。这给了他信心。如今,周永久的画作中60%都是原创作品。其他画家也纷纷采取类似方式。周说:“随着市场对高质量画作的需求增加,对原创作品的需求也在增加。”最近,当地一些画家开始进行直播带货,推销自己的作品。
如今,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对大芬村的关注也与日俱增。2021年,深圳市认定大芬村为“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此外,深圳还将大芬村打造成一个产业集群,让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种展览和特色文化。
艺术品往往被视为奢侈品,销售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走向。30多年来,这个作为绘画作坊而存活至今的村庄,不断摸索着自己的存在方式。(作者田边静,曾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