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读过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朋友们,可能对兰陵萧氏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兰陵萧氏的来源。

1、衣冠南渡

萧氏的郡望及祖居地在兰陵(今山东兰陵县),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之前属东海郡管辖,这一年分出兰陵郡,东海郡兰陵县成了兰陵郡兰陵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海、兰陵二郡及毗邻的琅邪郡国,其时皆为徐州所辖。琅邪郡国在兰陵郡之北,晋惠帝时第三代琅邪王司马睿监国。

这个司马睿,正是后来东晋政权的创立者。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期,晋惠帝被挟持至长安,关东即中原一带的政治军事由宗室东海王司马越主持。

永兴二年(305),司马越收兵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决定亲自西入关中迎惠帝返回洛阳,于是将后方事宜交由琅邪王司马睿看管,驻节下邳。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马睿受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今南京市);同年九月,司马睿在王导等僚属簇拥下,由下邳南下渡江,抵达建邺。

根据史书记载,跟随司马睿过江的琅邪国人有千户左右,他们是首批渡江而来的北方居民,被安置在建邺近畿,新置了怀德县和(南)琅邪郡。

接着,大批流民也相继南下,其情形如《宋书·州郡志一·南徐州》所载:

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东)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县以司牧之。

也就是说,第一批流民是大乱前夕随司马睿过江的琅邪国人,有千户左右;第二批流民是大乱中北方六州难民由淮北大量拥入江淮间,也有抵达江南晋陵郡(今江苏镇江市南部)境内的,但数量不很多;第三批流民是大乱之后由北府兵主帅郗鉴主持,将淮南难民南徙至江南晋陵郡境内的,数量较多,但仍有少量流民留在淮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郗鉴徙民之前,即永嘉元年至咸和四年(307~329)的二十多年间,北方流民能够畅通无阻地渡江定居的,只是司马睿的僚属、封国或徐州人士,其他诸州流民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其间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设重防,就是意在阻止北方流民大量拥入江南,造成吴地士民的不满,于是强迫他们留在江淮间守土御寇。

2、兰陵萧氏的南迁

《南史·齐本纪上》记载兰陵萧氏于西晋末年由北方南下避难的情形是:

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

这个始过江的萧整,乃齐、梁两代皇族的祖上:

是南齐王朝开国之主萧道成的高祖、南梁王朝开国之主萧衍的前高祖。

世系如下:

整——隽——乐子——承之——道成(齐高帝)
整——鎋——副子——道赐——顺之——衍(梁武帝)

萧整南下渡江,史书记录是在“中朝丧乱”之际,因为他是徐州人士,时间可能要早一点。

南兰陵郡一开始侨置于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后来徙置至晋陵郡武进县(今江苏丹阳市东)。

萧整定居之地,名曰东城里,应该就在现存齐梁皇陵区(今江苏丹阳市陵口镇以北)附近。当时的晋陵郡内自然环境很恶劣,“地广人稀”,“田多恶秽”,尚待开发。

顺便一说,史书中也讲到有的家族在中州丧乱时南下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避居。其实这是极个别的情形,而且不排除其家族成员有为官而迁转的可能性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绝大多数士民而言,永嘉乱后,高门士族过江后定居于京城建康或近畿;庶族人士是原徐州籍者,多数被安置在荒芜的晋陵郡居处,或仍滞留江淮间;非徐州籍的北方士民一开始被阻于江淮间,后来允许过江,也主要安置在晋陵郡内。

萧整仕履中有担任“淮阴令”的记录,很可能是在他定居武进之后。因为东晋政权不但严格限制北方流民过江,而且已过江定居下来的士民也要遣返北上,于江淮间效力,以共同抗御胡羯南侵。

总之,萧整于永嘉年间南下的身份是流民。由于他是徐州人士,渡江稍早,但萧氏家族地位不显,故未能安身京城,只能寄居于荒芜的晋陵境内,北上职任亦低微。

3、北府兵与兰陵萧氏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郗鉴组织江淮流民并召募晋陵郡境的北人,建立了“北府兵”(“北府”指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市)。到了咸和五年(349),荀羡成了北府主帅。

当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后赵发生内乱,东晋政权的权臣殷浩力主北伐中原;七年(351),北府兵北上至淮阴,转镇下邳待命。晋军北伐中,后赵已被前燕所亡,北上只得暂停。

十二年(356),青州境内的鲜卑人段龛受到前燕大军的逼迫,请求东晋出兵相助;北府兵随即由下邳北上青州(时治广固,即今山东益都县),兵至琅邪(今山东临沂市北),青州已失守,荀羡所率北府兵不敢继续前进,只留少量守兵驻防北境要地,大军退回下邳。

据《晋书》卷七五《荀崧传》记载,留守北境的兵力计两支:

将军诸葛攸等率三千人守琅邪,参军萧鎋等率二千人守泰山(今山东泰安市东)。诸葛攸被东晋朝廷命为泰山太守,主持北境军事;升平三年(359),他率兵西击前燕,于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大败。

《晋书》卷一一○《慕容隽载记》里提到,诸葛攸西征东阿时,其部将“萧馆屯于新栅”(地在今河北清河县西)。这个“萧馆”,颇疑其即为萧鎋,很可能是“鎋”“馆”形近而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书·武帝纪上》称,萧鎋后来“位济阴太守”,当为其终任之职。济阴郡治,时设城阳(今山东鄄城县东南),西与前燕势力相接。

萧鎋作为北伐后赵、前燕的北府兵普通将领,戍守边防累年,似乎并无突出建树。由萧整、萧鎋父子两代北上守边从军服役的经历可知,萧氏家族初至江南属于将家,门第应为次等士族,社会地位较低。

4、刘裕与另一支兰陵萧氏

按照《新唐书》卷七一下《宰相世系表》所出,兰陵萧氏家族南下渡江定居于晋陵境内的成员,分为两支:

一支是武进萧整,他的后代出了齐、梁两朝皇族,称“齐梁房”;另一支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萧卓,他的后代成了南朝刘宋皇室的外戚,称“皇舅房”。

“皇舅房”崛起在先。其崛起一靠军功,二靠刘裕。

《宋书》本纪讲,刘裕先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下渡江定居于“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即今江苏镇江市。刘裕一出生,生母赵氏身亡。由于家境贫穷,刘裕的父亲刘翘给刚出生的刘裕“无由得乳人”,“议欲不举”。

在这种情况下,刘裕从兄刘怀敬之母断了怀敬乳,而乳养刘裕,保住了刘裕的一条命。刘怀敬之母是曲阿萧氏之女,于刘裕是从母,刘裕后来称这位从母为“亡姨”(《南史·刘怀肃传》),是从继母方面着意称谓的。

刘裕的继母名叫萧文寿,是萧卓之女,跟刘怀敬之母属血缘亲近的姊妹关系。她嫁给刘翘后,在家境贫困中哺养刘裕如己出,这给刘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裕长成人后,念念不忘“亡姨”、“继母”这两位萧氏姊妹对他的哺养之恩,即皇位前后,“事继母以孝谨称”,相继尊为“太夫人”、“太妃”、“太后”,并且参拜“未尝失时刻”,对两位异母弟刘道怜、刘道规关照备至,分给重权。这在《宋书》纪传中记载甚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我们还要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曲阿萧氏家族在东晋之初门第低微。这通过婚媾关系可以确认。

两晋南朝家族间通婚联姻,十分计较门户。彭城刘氏与兰陵萧氏之间相互嫁娶,说明彼此境遇相当。彭城刘氏入南后,处境艰难:刘裕是长子,其父穷到养不活他的地步;刘裕少时砍柴、种地,受人欺侮,他当皇帝后还保留下“耨耜之具”以示后人,却被其孙孝武帝刘骏讥讽为“田舍公”,足见皇族先前并非贵族出身,亦非显达门户。居于曲阿的兰陵萧氏,其境况大抵与彭城刘氏相近。

第二,刘裕靠军功起家,完成了代晋立宋的大业,打破了门阀政治的旧格局。

他的成功为次等士族子弟树立了榜样,他的新王朝也给贫贱家族提供了崛起的条件和机遇。凭借军功,能够出将为相,跻身显贵,改变家族处境,提高门户地位。这对整个南朝政治格局的影响极为深刻。

萧思话(402~455)是刘裕继母萧太后的侄子。刘宋王朝建立后,萧卓子萧源之(即萧太后弟)去世,“外戚令望”由萧源之之子萧思话承继。萧思话十八岁步入仕途,一生屡居方镇重任,所谓“早见任待,凡历州十二,杖节监都督九焉”(《宋书》本传),外戚加军功,成了显赫人物,为曲阿萧氏一支赢得了显贵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思话凭借外戚地位,于刘宋王朝之初声名显赫,日后整个“侨姓”萧氏宗族都因此沾了光。萧思话的子侄后辈继续与皇室结姻,从而以“国婚”巩固并加强了外戚的尊显地位,使曲阿萧氏跃入高门士族行列。同时,与曲阿萧氏同宗的武进萧氏也随之有了出头之日。

5、“齐梁房”的战功

北府兵始终是以江淮流民为主体,以原徐州籍侨姓子弟为骨干的一支能征善战的武装。晋宋二代屡兴北伐,时有内战,北府兵内部也不断内耗,这支武装后来出现兵源不足、将领寡少之虞,战斗力呈下降之势,宋初尤然。

宋文帝之所以在兴师北伐前要下诏“募诸州乐移者数千家”(《宋书·文帝纪》)至南徐州境内,其意正在于充实北府兵的根据地。北伐将兴,军旅用人在即,定居于南徐州(东晋侨置于京口)武进的萧氏一支宗族子弟就会有飞黄腾达的机遇。

萧承之(384~447)是萧整的曾孙,他一生受到宗亲曲阿萧氏的知重。他二十岁以后,跟随萧摹之(萧思话从叔)、萧源之(萧思话父)南北征战。东晋义熙九年(413)他率军西进蜀中,平定谯纵之乱。

刘宋元嘉初,他北上抵达济南郡(今山东历城县)出任太守,受青州刺史萧思话统管。元嘉七年(430),到彦之率宋军北伐大败,北魏军队侵入青、兖二州,北境大扰,萧思话畏敌弃镇南逃;而萧承之不畏强敌,以数百人坚守济南城不失。事后,萧思话被治罪入狱,萧承之受到宋文帝称道“有全城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嘉十年(433),梁秦二州合治的汉中之地遭氐帅杨南当寇掠,全境失据。于是宋文帝起用闲处的萧思话前往讨击,萧承之作为军司马随征。次年,萧承之自襄阳出发,率千余人向西挺进,经过四个月艰苦追讨,转战千里,打败了杨南当,悉收汉中,恢复了梁秦二州的辖境。萧承之的出色表现,既为萧思话挽回了面子,也为自身赢得了荣誉。此后,他在汉中萧思话军府任职数年,死前内调他职,军号升迁,并受到朝廷的封爵。

萧承之一生多居军旅之职,长期跟随宗亲萧思话,转战四方,在边僻之地以守城复境的军功,为武进萧氏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6、萧道成与南齐

萧承之之子萧道成(427~482)十四岁起,就随父在军旅中磨炼成长,是个十足的“将家儿”。其父死后,萧道成参加了元嘉二十七年(450)的北伐。随后,他奔赴汉中领兵作战,北向长安,西征仇池,显示出英勇善战的军事才干。

宋文帝在位未年,北方数州沦陷;文帝死后,宗室频生内乱,宋王朝政局日衰。这给萧道成提供了用武之地。孝武帝即位(453)之初,萧道成返回京城任职。明帝上台(465)之后,萧道成风云际会,成了宋室功臣,遂生觊觎之心。

明帝是孝武帝之弟,他是在宫廷政变(前废帝刘子业被左右所弑)中被拥上皇位的。明帝即位不久,废帝之弟刘子勋于寻阳(今江西九江市)起事,另立朝廷发难。

一时间,宋境诸方镇纷纷投顺寻阳,而明帝仅仅控制着一座建康孤城,情势十分危急。

危难之际,萧道成受命征讨,奇迹般地赢得成功,宋室转危为安。随后,萧道成坐镇江北,“收养豪俊,宾客始盛”(《通鉴》卷一三二),虽引起明帝警惕,但未及处置,明帝就病故了。明帝一死,萧道成手握重兵不说,又成朝中“四贵”之一,在他主持下,先后平定了宗室亲王(江州刺史刘休范、南徐州刺史刘景素)与方镇重臣(荆州刺史沈攸之)接连发动的叛乱,相继废除后废帝、扶立顺帝、诛杀“四贵”中的异己(袁粲、刘秉),并最终于升明三年(479)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代宋而立的目标,建立了齐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刘裕一样,萧道成也是由“将家儿”最终一跃而成开国皇帝的。

7、萧顺之与南梁

萧顺之(?一492)与萧道成同辈,自他们这一代起,武进萧氏分为两支,故《南史·梁本纪上》称萧顺之“于齐高帝(萧道成)为始族弟”。

萧顺之的父亲萧道赐于刘宋王朝虽有职任至治书侍御史,但品秩甚微。萧顺之借着族兄萧道成的提携,逐渐显贵起来;他的儿子萧衍后来推翻了齐王朝,建立了梁王朝,即梁武帝。

参据《南史》的《齐本纪》、《梁本纪》记载,萧道成、萧顺之均出生于武进旧宅,两人“少而款狎”。这说明在刘宋元嘉年间(424~453)武进萧氏家族还不入士流,不得移家京畿。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时为辅国将军的萧道成东讨北征叛军,萧顺之以员外散骑侍郎的低品秩官职身份随军效力。由于他在江北追剿薛索儿余部期间护卫萧道成免遭不测有功,萧顺之随后入萧道成军府担任司马、长史,驻守江北。

萧道成被征入朝后,萧顺之留镇江北,实际主持南兖州(州治设于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军政事宜。

《通鉴》卷一三四记,刘宋元徽五年(477),后废帝与萧道成之间出现紧张关系的时刻,萧顺之积极出谋划策,主张先下手弑主,劝阻萧道成返至江北起兵的计划。萧道成依计行事,实施宫廷政变,为掩人耳目,扶年幼的顺帝作傀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成后,萧顺之离开广陵军府,回朝任职;同年底,萧顺之率台军赶往郢州(今湖北武汉市),抗击荆州刺史沈攸之叛军东下,讨伐获得成功后,以“安西长史”身份至上游江陵主持荆州重镇的军政事宜。

入齐后,萧顺之事高、武二帝,历位侍中、卫尉、豫州刺史、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等要职。

8、萧衍建梁

萧衍(464~549)是萧顺之第三子,他出生于京城。这说明宋末萧道成、萧顺之武进萧氏同族二支都进入了名门士族的行列,处境已非昔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梁武帝萧衍的事迹,《梁书》本纪载之甚详,其大端是:

齐永明年间(483一493)加入竟陵王萧子良西邸文人集团,成为“八友”之一;永明末西上江陵为随王萧子隆镇西咨议参军;隆昌元年(494)协助宗室西昌侯萧鸾废除郁林王篡位;明帝建武四年(494)出任雍州刺史;永元二年(500)底于襄阳起义,次年攻陷建康,诛东昏侯,立和帝;中兴二年(502)以“禅让”名义登基建梁。他在位长达48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