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的11月,34岁的徐志摩,不顾友人劝阻,执意乘坐从南京起飞的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参加梁思成与林徽因举办的演讲,却不曾想:中途遭遇大雾天气,飞机最终撞山失事。

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这个浪漫多情的诗人,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徐志摩的离开,也让三个备受争议的女子,有了注定的命运交集。

不管是遭他厌弃的前妻张幼仪,是爱而不得的林徽因,还是挥霍无度的陆小曼,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个将她们命运连接在一起的男子。

张幼仪的怀念最实际,她操持了徐志摩身后所有的事务。替他照顾年迈的父亲;

陆小曼的怀念在意料之外;她在徐志摩死后,终身素服,绝迹交际场,却因生计所迫,甘心以无名无分的方式委身翁瑞午30年;

而林徽因的怀念最特别;当丈夫梁思成去济南处理徐志摩的后事,从飞机失事现场带回一块飞机残片;这块残片,从此被林徽因挂在墙头,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才被摘下。

林徽因与张幼仪之间,原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因为徐志摩,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被动交集,也留给世人无数的揣测。

众所周知,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交集,始于最浪漫的康桥之恋。

17岁那年,林徽因与父亲来到英国;在多情、微雨又多雾的伦敦,认识了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志趣相投的两个人一起谈天说地,谈雪莱、济慈等人的浪漫诗歌。

这样的美好时光,让一个少女体会了情窦初开的患得患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徐志摩,已是有妇之夫。

但他的爱,却是炙热疯狂的。

为了追求到心目中的女神,徐志摩逼迫怀有身孕的原配张幼仪打胎,为了追随林徽因的脚步,又逼刚刚生育的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

他做了万众唾弃的负心人,只为得到女神林徽因的温暖回应。

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

可这样自以为是的深爱,却让17岁的林徽因选择了离开。

在父亲的建议和安排下,林徽因最终退出了这段刚刚萌芽的爱情,回国后嫁给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这样理性又清醒的选择,也让很多人困惑不解:

这位才华横溢的温婉女子,究竟有没有爱过徐志摩!

如果爱过,为何能够从容自如的抽身离去?

如果不爱,为何又将那块飞机残骸挂在墙上,在无声的岁月中独自而虔诚的怀念着?

我想:若是要揭晓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真情实感,不妨从她与张幼仪的那次见面说起。

1947年,也就是徐志摩去世的第16年。

这一年,身患重病的林徽因,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托人捎话给张幼仪:希望能见一面。

此时的张幼仪恰好在北京参加朋友的婚礼,得到这个消息后,她说不出来的错愕和惊讶。

对张幼仪来说:她一直是知道林徽因的存在的,这个才华横溢、灵动温婉的女子,曾让徐志摩为爱痴狂,不惜逼迫怀有身孕的自己离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一段她不愿触及的往事和记忆,但如今林徽因的来信,似乎又轻易将这段记忆铺开,展露在阳光下,让她不得不面对。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无比尴尬的会面,即便两人此生从未有过直接的交集。

她考虑了很久,有些不太想去;可犹豫过后,她还是选择了赴约,并带上了儿子和孙子。

出于女性的心理,她也想看看:那个让徐志摩抛妻弃子、也要追求的才女,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

来医院的路上,张幼仪幻想了无数遍两人谈话的场景。

可真正见到林徽因后,她却有些自责自己的防备和警惕;因为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处于病重状态,甚至连起身和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尴尬的见面;其中三个细节,也值得留意。

首先,当张幼仪来到医院,见到被病痛折磨的林徽因后,本就不善言谈的张幼仪,不知要说些什么,便默默的望着她;而面色苍白的林徽因,也给予了沉默的回应,微笑着望向站在门口的张幼仪,也是怔怔无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小脚与西服》里,张幼仪在描述这次会面时说:

见面的时候,她只是望着我们,头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她也仔细地瞧了瞧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也许是看我人长得丑又不会笑。”

其次,在生疏的交谈中,张幼仪明显注意到: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不时打量自己的儿子阿欢,那双弥漫着雾气的眼睛中,似乎带着对往事的追寻与眷恋。

因为林徽因身体的缘故,那场见面的谈话时间很短;恰是因为短暂,张幼仪能在时隔多年的回忆中,清晰记得当日的场景。

“终于得见了,幼仪,我欠你对不起,但我不后悔。”

这是缠绵病榻的林徽因,对张幼仪说的第1句话;也是这句话,让张幼仪终生难忘。

此时的张幼仪才知道:对于当初的离婚事件,林徽因一直怀有着歉意;预感自己时日无多的她,想得到些谅解,更想了却多年的心事。

张幼仪能够赴约,本质上也表明了一个释怀的态度;即便张幼仪在这场见面中,始终是寡言沉默的,但她的出现也让林徽因放下了心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多年的愧疚感,终于得到了救赎;本已经病危的林徽因,奇迹般好转起来;直到8年后,才再次因病离世。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突如其来的歉意,让张幼仪五味杂陈,也有些说不出的迷惑。

她曾在晚年感叹:

“我想她当初之所以想见我,是因为她爱徐志摩,想看看他的孩子。尽管她嫁给了梁思成,她还是爱着徐志摩。但如果她爱徐志摩的话,为什么她在他离婚以后,还任由他晃来晃去?那是爱吗?”

也许: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迷惑。

就如世人无法理解徐志摩的疯狂般,张幼仪也无法理解林徽因的种种选择。

如果爱徐志摩的话,为何当时不能坚定的在一起?

如果不爱徐志摩的话,又为何与他若即若离,彼此始终有着剪不断的纠缠。

也或许吧:兜转在这场爱情游戏中,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因而获得自由,遭遇伤害,留下遗憾…

就有很多人对林徽因的评价:

她不是不爱,而是爱的太过理智和克制,以至于这段感情,有了太多冰凉无情的利弊抉择。

关于林徽因与徐志摩为何没有在一起这件事情,在林徽因写给老友胡适的两封信中,也可窥得答案:

第一封信,写于1927年,是她与梁思成到达美国的第三年:

“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到些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外界总言梁思成与林徽因天作之合的佳缘,但细究两人生活:在这场性格和才华的互补中,也多多少少有些摩擦。

梁思成太稳固,所以沉稳有了、却总失了风情;梁思成自己也承认,做林徽因的丈夫不容易,因为妻子思想活跃得让他总有些跟不上。所以两人初到美国时,时时总有争吵,这磨合期过得如在刀山剑树上一般,饱受失意的林徽因,不自觉怀念与徐志摩的交集,但内心的清醒和克制,却让她只能愧疚,却无法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志摩遇难后,深陷痛苦的林徽因,再次写信给好友胡适: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从这段话也不难看出:林徽因不是不爱徐志摩,而是更爱自己拥有的安稳家庭;因为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也因为敢于接受情感的遗憾,所以她最终拒绝了徐志摩的爱。

林徽因所拥有的聪慧和冷静,也多少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母亲何雪媛,是个只知道抱怨、从不得父亲宠爱的续弦。

在林徽因童年的记忆里,始终充斥着母亲无休止的抱怨,呵斥,责骂,

这样喜怒无常的母亲,不仅左右着林徽因童年的快乐,更影响了她对人生的抉择:她无法任性胡来,也无法放纵自己的情感,只能牢牢抓住些求生的浮木,才不会被母亲拖拽到深海中。

特别是得知父亲因为参加反奉战争牺牲后,林徽因更是无法随心而动。

她知道:只有确保自己有段安稳的婚姻,才能承担起弟弟妹妹们的未来。

当父亲的好友梁启超,充当起父亲的角色,资助林徽因留学,把她当作女儿看待和照顾…这些恩情,她深深记在心里。

与梁思成结婚,是世人称赞的天作之合,也是林徽因的感激与回报,更藏着她对安稳生活的渴求。

每个女子,都想拥有浪漫的爱情。

可徐志摩的爱情,却失去了理智;就连林徽因也分不清楚,徐志摩爱的是现实中的自己,还是想象中的自己。

林徽因爱徐志摩,但她也懂得把澎湃的感情,压制于庄重的理智之下。

恰是这样的克制和清醒,才让林徽因活得优雅而温婉,以灵动的才气谱写了最美人间四月天。

很多民国才女,或爱得热烈,或爱得纯朴。

她们的爱情执著而绝决,如张爱玲,如蒋碧微,如萧红。这些才女们并不是不聪明,她们身上绝不乏智慧。

可她们在爱情中,却总是笨拙地伤到自己。或许,正因为她们对爱的顽强执著,太过锋利,生生割断她们情感中那根聪慧的弦,以至于遍体鳞伤。

但林徽因的感情,却是民国才女中少有的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是真的聪明,知道浪漫和痴狂,根本无法支撑起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无法抚平漫长岁月厮守的褶皱与尘埃;所以以流水般灵活而柔软的方式,避开了执著的锋刃,在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全身而退。

这份选择有着世俗的利弊抉择;但这份清醒和透彻,却值得每个为情所困的人学习。

滚滚红尘,尽是数不清的爱恨纠缠;可很多时候,得到不如释然,拥有不如怀念…

最后也希望大家,在不尽人意的困局中,拥有抽身而去的勇气和决然。